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须弥顶上,不扣金钟。
毕钵岩中,无人聚会。
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著草鞋。
朝游檀特,暮到罗浮。
拄杖针筒,自家收取。
白话文翻译:
在须弥山的顶端,没有人敲响金钟;
在毕钵岩的深处,没有人聚集。
山僧骑着佛殿,大家却反穿着草鞋。
早晨游览檀特山,晚上抵达罗浮山;
拄着杖,带着针筒,都是自己收拾的。
注释:
- 须弥:指须弥山,佛教经典中提到的一个神山,象征着世界的中心。
- 金钟:佛教寺院中常用的钟,代表着召唤和集会的象征。
- 毕钵岩:指的是一个地方,可能是指某种修行之地。
- 山僧:指山中的和尚,隐居修行。
- 草鞋:简朴的鞋子,象征着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 檀特、罗浮:都是名山,前者代表一种修行的地方,后者则是道教名山。
- 拄杖:修行者的工具,象征着行走与支持。
- 针筒:可能意指修行中的工具,暗示着简单与自给自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义怀,宋代高僧,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教义的阐释。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佛教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修行生活的思考,描绘了隐居者在喧嚣中保持淡泊的心境。时代背景下,佛教信仰盛行,许多文人和僧侣选择隐居山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诗歌鉴赏:
《偈》是一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意境的诗作。全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须弥山、毕钵岩等地的描写,展现了修行者的孤独与宁静。诗中提到的“金钟”与“草鞋”,对比出世俗与修行的差异,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超脱与向往。
开头的“须弥顶上,不扣金钟”,传达出一种无所归属的宁静,似乎在指责人们对于集会的虚浮追求。在“毕钵岩中,无人聚会”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孤独与安静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接下来的“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著草鞋”,则显现出一种反叛世俗的态度,山僧不拘小节,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朝游檀特,暮到罗浮”,展现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表明了他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在“拄杖针筒,自家收取”中,表达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修行者的独立与自我反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向读者传达了超然物外的思想,既表现了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又引发人们对修行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须弥顶上,不扣金钟:在须弥山顶,金钟不再被敲响,象征着人们对世俗事务的无动于衷。
- 毕钵岩中,无人聚会:在毕钵岩中,没有人聚集,强调了宁静与孤独的修行状态。
- 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著草鞋:山僧的姿态与人们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暗示出修行者的不拘一格。
- 朝游檀特,暮到罗浮:修行者的足迹遍布名山,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 拄杖针筒,自家收取:暗示着修行者的自给自足,体现了内心的平静与简单生活的哲学。
修辞手法:
- 对比:如“金钟”与“草鞋”,通过对比突出修行者的超然态度。
- 象征:如“须弥”、“罗浮”等名山,象征精神的追求与修行的方向。
- 排比:整首诗通过平行结构增强了韵律感,形成了整体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修行与世俗的对立,表现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外界喧嚣的超脱,表达了深厚的佛教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须弥山:象征着宇宙的中心,代表着修行者心灵的归宿。
- 金钟:象征着世俗的召唤与集会,反映出人们对名利的追逐。
- 草鞋: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修行者的纯粹。
- 山僧:象征修行者,代表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须弥顶上,不扣金钟”中的“金钟”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世俗的喧嚣
C. 自由 -
诗中提到的“草鞋”象征了什么? A. 富贵
B. 修行的简朴生活
C. 繁华的都市 -
“朝游檀特,暮到罗浮”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休闲
B. 旅行
C. 修行与探索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居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而释义怀的《偈》则更强调修行与佛教哲理的结合,传达出超然物外的思想。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诗歌》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