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江城子》

时间: 2025-01-22 16:54:57

东风吹梦落巫山。

整云鬟。

却霜纨。

雪貌冰肤,曾共控双鸾。

吹罢玉箫香雾湿,残月坠,乱峰寒。

解珰回首忆前欢。

见无缘。

恨无端。

憔悴萧郎,赢得带围宽。

红叶不传天上信,空流水,到人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江城子
作者: 刘仙伦 〔宋代〕

东风吹梦落巫山。
整云鬟。
却霜纨。
雪貌冰肤,曾共控双鸾。
吹罢玉箫香雾湿,
残月坠,乱峰寒。
解珰回首忆前欢。
见无缘。
恨无端。
憔悴萧郎,赢得带围宽。
红叶不传天上信,
空流水,到人间。

白话文翻译:

东风把梦吹落在巫山。
我整理着发髻,
却显得有些苍白。
她的容貌如雪似冰,曾经一起牵着双鸾飞舞。
风吹过,玉箫的香气弥漫,
残月坠落,山峰显得寒冷。
我解开珠带回首,追忆往日的欢愉。
可惜今生无缘,
无尽的怨恨无从诉说。
我憔悴的萧郎,换得的却是宽大的腰带。
红叶无法传递天上的信,
只有空流水流向人间。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希望。
  • 巫山:指的是巫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也是思念之地。
  • 云鬟:用云彩扎成的发髻,形容女子的美丽。
  • 霜纨:指的是霜冻的绸缎,形容女子的娇弱。
  • 双鸾:双鸾是成双的鸟,象征情侣。
  • 玉箫:一种乐器,象征着音乐的美好。
  • 残月:指的是月亮的残缺,象征着未完成的愿望。
  • 红叶:秋天的红叶,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仙伦,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其作品多描绘爱情与自然,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首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及个人情感纠葛的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反映出对美好爱情的追忆与惋惜。

诗歌鉴赏:

《江神子》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因爱而生的忧伤故事。开篇通过东风引入梦境,巫山的意象则为整首词奠定了缠绵悱恻的基调。诗中“整云鬟”与“却霜纨”对比,展示了女子的美丽与脆弱,暗示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雪貌冰肤”描绘了爱人的绝美,却也让人感受到那种遥不可及的距离。随后通过“吹罢玉箫香雾湿,残月坠,乱峰寒”,诗人将景与情交融,体现了孤独与思念的双重情感。在回忆中,诗人感受到“见无缘,恨无端”的深切哀怨,流露出无尽的遗憾。

结尾处,红叶与流水的意象交汇,形成一种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宋代词人的典型风格,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吹梦落巫山:春风吹来,梦境飘落在巫山,暗示着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 整云鬟:整理头发,表现出对美丽形象的重视。
  • 却霜纨:与清丽的形象形成对比,反映出内心的脆弱与无奈。
  • 雪貌冰肤:形容爱人如雪一般的美丽,增添了神秘感。
  • 曾共控双鸾:曾经一起飞翔,象征着甜蜜的爱情。
  • 吹罢玉箫香雾湿,残月坠,乱峰寒:音乐与自然景象交织,展示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解珰回首忆前欢:解开珠带,回忆过去的快乐,情感的深刻。
  • 见无缘,恨无端:感叹命运无情,爱情难以实现的无奈。
  • 憔悴萧郎,赢得带围宽:形象地表现出因爱而憔悴的状态。
  • 红叶不传天上信,空流水,到人间:红叶与流水的意象,象征着无法传达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貌冰肤”比喻女子的美丽。
  • 对仗:如“见无缘,恨无端”,反映出情感的对比。
  • 拟人: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爱情的失落与思念,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对命运无奈的感慨,展现出浓厚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与希望。
  • 巫山:传达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雪貌冰肤:体现出爱人的绝美,增添了神秘感。
  • 红叶:代表了离别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风吹梦落巫山”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夏天
  2. 诗中提到的“雪貌冰肤”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诗人
    • B. 爱人
    • C. 大自然
    • D. 朋友
  3. “见无缘,恨无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安慰

答案:

  1. B. 春天
  2. B. 爱人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情感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刘仙伦的外部景象交融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