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㝛德化县》

时间: 2025-01-10 22:27:52

南行三百里,举首白云端。

大壑连阴霭,中天峙碧峦。

夜潮千嶂闭,明月九江寒。

更就东林㝛,萧条钟磬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行三百里,举首白云端。大壑连阴霭,中天峙碧峦。夜潮千嶂闭,明月九江寒。更就东林㝛,萧条钟磬阑。

白话文翻译:

向南行进三百里,抬头望见白云飘浮在高空。巨大的山谷被阴云笼罩,天空中央矗立着碧绿的山峰。夜晚的潮水在千山之间涌动,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寒冷的九江。继续前往东林寺过夜,那里钟声和磬声在寂静中回荡。

注释:

  • 南行三百里:指诗人向南行进的距离。
  • 举首白云端:抬头望见白云在高空。
  • 大壑连阴霭:巨大的山谷被阴云笼罩。
  • 中天峙碧峦:天空中央矗立着碧绿的山峰。
  • 夜潮千嶂闭:夜晚的潮水在千山之间涌动。
  • 明月九江寒: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寒冷的九江。
  • 更就东林㝛:继续前往东林寺过夜。
  • 萧条钟磬阑:那里钟声和磬声在寂静中回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清代文学家,字姬传,号惜抱轩,安徽桐城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南行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姚鼐在南行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旅途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南行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旅途的深思。诗中“南行三百里”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行程,而“举首白云端”则以仰望的视角,引入了高远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下来的“大壑连阴霭,中天峙碧峦”进一步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山谷和山峰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夜晚的“夜潮千嶂闭,明月九江寒”则通过潮水和月光的意象,传达了旅途的孤寂和寒冷。最后,“更就东林㝛,萧条钟磬阑”以东林寺的钟磬声作为结尾,增添了一丝宗教的宁静和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姚鼐山水诗的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行三百里”:点明诗人的行程,为全诗设定了背景。
  • “举首白云端”:以仰望的视角,引入了高远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大壑连阴霭”:描绘了山谷被阴云笼罩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雄伟。
  • “中天峙碧峦”:以天空中央矗立的碧绿山峰,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壮阔。
  • “夜潮千嶂闭”:通过夜晚潮水在千山之间涌动的意象,传达了旅途的孤寂。
  • “明月九江寒”:以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寒冷的九江,增添了旅途的寒冷感。
  • “更就东林㝛”:继续前往东林寺过夜,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宗教的宁静。
  • “萧条钟磬阑”:以东林寺的钟磬声作为结尾,增添了一丝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举首白云端”中的“白云端”比喻高远的天空。
  • 拟人:“夜潮千嶂闭”中的“闭”字赋予了山嶂以人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大壑连阴霭,中天峙碧峦”中的“大壑”与“中天”,“连阴霭”与“峙碧峦”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旅途的深思。诗中通过对白云、山谷、山峰、潮水、月光等意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旅途的孤寂和寒冷,以及对宗教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高远和超脱。
  • 大壑:象征自然的雄伟和深邃。
  • 碧峦:象征自然的壮阔和美丽。
  • 夜潮:象征旅途的孤寂和寒冷。
  • 明月:象征光明和寒冷。
  • 东林寺:象征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举首白云端”中的“白云端”比喻什么? A. 高远的天空 B. 飘浮的云朵 C. 山峰的顶端 D. 大海的尽头

  2. 诗中“夜潮千嶂闭”中的“闭”字赋予了什么以人的动作? A. 山嶂 B. 夜潮 C. 明月 D. 钟磬

  3. 诗中“更就东林㝛”中的“东林”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座寺庙 C. 一条江 D. 一片森林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姚鼐的《㝛德化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山水为背景,但姚鼐的诗更注重旅途的孤寂和寒冷,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收录了姚鼐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山水诗鉴赏》:详细解析了山水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姚鼐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