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奉议赠舅氏庞大夫》
时间: 2025-02-04 15:38:3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张奉议赠舅氏庞大夫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朝下公门不曳裾,身宽心远等林居。
传家声烈三公後,贮腹平生万卷余。
藤架倚春听语鸟,石池迎日数游鱼。
人言酷似牢之舅,未有新诗锦不如。
白话文翻译:
在朝廷的公门面前,身着华服却不让衣袖拖地,
心胸宽广,志向高远,像林中隐士一样。
家族的声誉如烈火般耀眼,继承自三位公侯,
一生积累的知识,足以装满我的肚子。
藤架依靠着春天的阳光,听着鸟儿的啼鸣,
石池在日光下,游动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有人说我和舅舅的庞大夫酷似,
但我觉得没有新作的诗篇比这锦绣更美好。
注释:
- 曳裾:指衣服的下摆拖在地上,通常用于形容人们的高贵气质和地位。
- 传家声烈:家族的声誉显赫。
- 三公后:三公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官职,指的是三位重要的官员。
- 贮腹:腹中所积累的知识。
- 藤架:一种用藤条搭建的架子,通常用于承载植物,象征自然的美好。
- 酷似牢之舅:暗指与庞大夫相似,可能指庞大夫在外形或性格上的某些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履善,号青山,宋代诗人,生于1133年,卒于1180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主张诗歌应当贴近生活,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陈师道的晚年,正值他生活的社会背景逐渐动荡之际,诗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族荣耀的自豪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家庭声誉的珍视。开头两句以“公门”与“林居”形成对比,展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接着,诗人通过提到“传家声烈”来表达对家族荣光的自豪,同时也反映出个人的渊博知识和文化积累。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藤架倚春听语鸟”“石池迎日数游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欣赏。最后一句则以幽默的方式自谦,既表达了对舅舅的亲切感,也隐含了对创作的追求,显示了诗人谦逊而又坚定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下公门不曳裾:在朝廷的门前,身着华服却不让衣袖拖地,暗示不拘泥于权势和虚荣。
- 身宽心远等林居:身心宽广,志向高远,与隐士相同,渴望宁静的生活。
- 传家声烈三公后:家族的声誉显赫,继承自三位公侯,表现了对祖辈的尊敬。
- 贮腹平生万卷余:一生积累的知识,象征文化的厚重。
- 藤架倚春听语鸟: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 石池迎日数游鱼:日光照耀下,游动的鱼,营造出和谐的自然氛围。
- 人言酷似牢之舅:提到与庞大夫的相似,带有幽默的自谦。
- 未有新诗锦不如:强调创作的重要性,认为新诗更为珍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藤架倚春”“石池迎日”,形成和谐的韵律。
- 比喻:将生活比作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拟人:通过“听语鸟”“迎日”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家族荣耀的自豪以及对创作的追求,反映了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公门:象征权力与地位。
- 林居:象征理想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 藤架与游鱼: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师道的字是什么?
- A. 履善
- B. 青山
- C. 师道
- 诗中提到的“传家声烈”意指什么?
- A. 家族的声誉显赫
- B. 家族的财富
- C. 家族的职业
- “藤架倚春”中“藤架”代表了什么?
- A. 权力
- B. 自然的美好
- C.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A. 履善
- A. 家族的声誉显赫
- B. 自然的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陈师道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