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七耰锄》

时间: 2025-01-11 12:58:18

芜秽或不治,良苗安得长。

薅来露未曦,荷去月初上。

侵烟湿鹅颈,近茇翻蚁壤。

生具自有余,何辞汗沾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芜秽或不治,良苗安得长。
薅来露未曦,荷去月初上。
侵烟湿鹅颈,近茇翻蚁壤。
生具自有余,何辞汗沾颡。

白话文翻译:

杂草如果不加以治理,那么良好的秧苗又怎么能茁壮成长呢?在晨露尚未消散时,我开始拔除杂草,月光初升时,我又在忙着运走锄头。烟雾侵袭,让鹅颈的湿润更加明显,靠近水边的泥土翻动着蚂蚁。自然生长的植物本就有足够的生命力,何必在汗水浸湿额头时还要感到不满呢?

注释:

  • 芜秽:指杂草或杂物。
  • :拔除杂草。
  • 露未曦:晨露尚未消散。
  • :这里指用手提着。
  • 蚁壤:蚂蚁所翻动的土壤。
  • :额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农耕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与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诗人,以其田园诗著称,主张诗歌应贴近生活,内容真实感人。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担任寺丞期间,表现了他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耰锄》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全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初始的“芜秽或不治”便直指农作的不易,揭示了杂草对农作物生长的威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认识。诗中提到的“薅来露未曦”与“荷去月初上”,不仅描绘了清晨的农田景象,也反映出农民早起晚归的艰辛。

在“侵烟湿鹅颈,近茇翻蚁壤”中,描绘了清晨烟雾弥漫的田野,湿润的空气和翻动的泥土,营造出了一幅生动的田园图景。最后一句“生具自有余,何辞汗沾颡”,表达了梅尧臣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感,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指出如果不治理杂草,良好的作物就无法生长,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
    • 第二句:描绘了清晨的劳动场景,表现了农民的辛勤。
    • 第三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农作的影响。
    • 最后一句:强调了自然赋予生命力的重要性,表达对劳动的尊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杂草比作对农作的威胁,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自然现象如“侵烟”等被赋予生命,增强了画面感。
  • 主题思想: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勤劳能够收获丰硕的成果。

意象分析:

  • 芜秽:象征着阻碍和困难。
  • 晨露: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 月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辛勤劳动的延续。
  • 蚂蚁:象征团结与勤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芜秽或不治,良苗安得长。”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杂草不治理,作物难以生长。
    B. 作物需要阳光才能生长。
    C. 农民辛勤劳动才能丰收。

  2. “薅来露未曦”中“薅”的意思是: A. 拔除
    B. 种植
    C. 种子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田园乐七首》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耰锄》与王维的田园诗风格相似,都是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但梅尧臣更为注重劳动的辛苦,王维则更关注自然的美与和谐。两者在情感基调上也有所不同,梅尧臣的作品更显现实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