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九》

时间: 2025-02-04 13:42:02

玉照堂中瀹早茶,下临溪水织纹纱。

十诗小试春风手,催发溪梅两岸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照堂中瀹早茶,下临溪水织纹纱。
十诗小试春风手,催发溪梅两岸花。

白话文翻译:

在玉照堂里煮着早茶,茶水流下形成溪水,像是织造的纹纱。
十首小诗试着迎合春风的手法,催促溪边梅花在两岸绽放。

注释:

  • 玉照堂:一处雅致的茶室或书房,名字寓意高雅、光明。
  • 瀹早茶:指泡制早晨的茶,体现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
  • 下临溪水:意指茶水流下,形成溪水,与自然相融。
  • 织纹纱:比喻溪水清澈透明,像是织出的纱布。
  • 十诗小试:指作十首小诗以试吟。
  • 春风手:春风象征柔和的气息,此处形容诗的手法。
  • 催发溪梅:催促梅花开放。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春风”和“梅花”的意象,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创作灵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人雅士多聚集于山水间,饮茶作诗,享受生活。诗中描绘的景象与当时文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悠然的生活情趣,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从“玉照堂”到“溪水”,再到“梅花”,诗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浓厚的艺术情感。

开篇的“玉照堂中瀹早茶”,不仅描绘了一个优雅的环境,更为整首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下临溪水织纹纱”,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茶水与溪水的流动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动态的美感。

最后两句“十诗小试春风手,催发溪梅两岸花”,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灵感的推动下创作的过程。诗人通过与春风的亲密接触,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进而促使溪边梅花的绽放,形成了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照堂中瀹早茶:在安静的环境中享受早茶,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2. 下临溪水织纹纱:描绘了清澈的溪水,如同细致的织物,象征着自然的美。
  3. 十诗小试春风手:尝试用诗歌表达春天的气息,体现了创作的灵感。
  4. 催发溪梅两岸花:通过诗歌的激励,促使自然的花卉盛开,暗示了艺术与自然的互相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织纹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诗人将春风赋予了人的特性,暗示着春风的温柔与影响。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创作的乐趣,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照堂:象征高雅与宁静的生活空间。
  • 溪水:代表自然的灵动与清新。
  • 春风:象征生机与创作灵感。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九》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2. “下临溪水织纹纱”中的“织纹纱”比喻了什么?

    • A. 水流的清澈
    • B. 织布的技术
    • C. 茶的香气
  3. 诗中提到的“春风手”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风
    • B. 诗歌的创作手法
    • C. 手工艺

答案:

  1. B. 杨万里
  2. A. 水流的清澈
  3. B. 诗歌的创作手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 《江雪》:柳宗元的作品,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九》
    • 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深刻的情感,但《静夜思》更强调思乡情绪,而《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九》则突出自然与创作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杨万里诗文集》
  2. 《宋代诗词鉴赏》
  3. 《古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