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时间: 2025-04-28 06:56:31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

瓦响急倾鲛泪颗,袖宽先得柳花团。

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

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朱翌 〔宋代〕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 瓦响急倾鲛泪颗,袖宽先得柳花团。 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 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白话文翻译:

六瓣的雪花已有几年未曾南来,它如同优昙般难得一见。 屋顶上的响声急促如鲛人的泪珠,衣袖宽大先接住了如柳絮般的雪花团。 不必担忧明年的荔枝会减少,因为梅花的花瓣已经随着腊月的残余而凋零。 在北风的寒冷中,骨子里透着清冷,更靠近江边的栏杆俯视着奔流的急流。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花:指雪花,因其形状多为六角形。
  • 优昙:佛教中的优昙花,传说中极为罕见。
  • 鲛泪:传说中鲛人的眼泪,比喻珍珠。
  • 柳花:指柳絮,比喻雪花的轻盈。
  • 梅英:梅花的花瓣。
  • 腊残:腊月的末尾,指岁末。

典故解析:

  • 优昙:出自佛教经典,象征难得一见的美好事物。
  • 鲛泪:出自中国古代神话,鲛人泣泪成珠,此处比喻雪花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字无咎,号潜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南方难得一见的雪景,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南方地区雪景罕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通过描绘雪花的难得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六花几岁不来南”一句,既表达了南方雪景的罕见,也隐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瓦响急倾鲛泪颗”和“袖宽先得柳花团”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的珍贵和美丽。最后两句“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则通过寒冷的北风和奔流的江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清冷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六花几岁不来南”,直接点明了南方雪景的罕见,表达了诗人对雪的期待。
  • 第二句“大似优昙欲遇难”,用优昙花的罕见比喻雪花的难得,增强了表达效果。
  • 第三句“瓦响急倾鲛泪颗”,通过鲛泪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的珍贵。
  • 第四句“袖宽先得柳花团”,用柳花的轻盈比喻雪花的美丽,形象生动。
  • 第五句“莫忧荔子明年少”,通过对比荔枝和梅花,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第六句“已是梅英向腊残”,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流逝。
  • 第七句“骨冷魂清北风里”,通过寒冷的北风,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清冷。
  • 第八句“更临江槛俯惊湍”,通过奔流的江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似优昙欲遇难”和“袖宽先得柳花团”,通过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 拟人:如“瓦响急倾鲛泪颗”,通过拟人手法,使雪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如“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雪花的难得和美丽,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岁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花:雪花的美丽形象。
  • 优昙:难得一见的美好事物。
  • 鲛泪:珍贵而美丽的象征。
  • 柳花:轻盈美丽的形象。
  • 梅英:岁月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凋零。
  • 北风:寒冷和清冷的象征。
  • 江槛:自然美景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六花”指的是什么? A. 柳絮 B. 雪花 C. 梅花 D. 荔枝
  2. “大似优昙欲遇难”中的“优昙”象征什么? A. 常见的事物 B. 难得一见的美好事物 C. 普通的花 D. 珍贵的宝石
  3. “瓦响急倾鲛泪颗”中的“鲛泪”比喻什么? A. 珍珠 B. 雪花 C. 眼泪 D. 雨滴
  4. 诗中“袖宽先得柳花团”中的“柳花”比喻什么? A. 柳絮 B. 雪花 C. 梅花 D. 荔枝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朱翌的《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朱翌的《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内心的清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朱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