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0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坐焚香枉连岁,
香烟妙赏始今朝。
龙拿云雾终伤猛,
蜃起楼台不暇飘。
直上亭亭才伫立,
斜飞冉冉忽逍遥。
细思绝景双难比,
除是钱塘八月潮。
白话文翻译:
在午后静坐,焚香已经有好几年了,今天终于得以细细欣赏这缭绕的香烟。龙在高空中盘旋,云雾虽然壮观,却也有些过于猛烈;而大海里的蜃气则高高耸立,仿佛一座楼台,轻轻在空中飘荡。我看着香烟直直上升,慢慢伫立在空中,又斜飞而去,似乎忽然间变得自由飘渺。细细思考,这样的绝佳景象是难以比较的,除了钱塘江的八月潮水。
注释:
- 焚香:点燃香料,通常用于宗教或修身养性的场合。
- 龙拿云雾:形容龙在云雾中飞翔,意指气势磅礴。
- 蜃:蜃是一种传说中的海中神兽,能够幻化成楼台等景象。
- 亭亭:形容物体高耸而直立。
- 冉冉:慢慢地,轻轻地。
- 双难比:难以比较的意思。
典故解析:
- 钱塘八月潮:指的是浙江省钱塘江在八月时节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是古人常用的自然奇观,象征着宏伟与壮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青藤,晚号徐文长,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的诗风豪放,常以个性独立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香烟 其二》创作于徐渭晚年。诗人通过焚香的静谧时光,反思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香烟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焚香的过程中,借助香烟的升腾与飘渺,传达出一种对时间的感怀和对自然的赞美。诗的开头提到“午坐焚香枉连岁”,展现了诗人独自静坐的情境,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着,诗人用“香烟妙赏始今朝”来强调今天的独特与美好,仿佛一切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紧接着的几句,诗人通过“龙拿云雾终伤猛,蜃起楼台不暇飘”描绘了自然界的壮阔,强调了云雾与蜃气的奇特与变化。尤其是“龙”与“蜃”的意象,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秘与力量的崇拜。最后两句“细思绝景双难比,除是钱塘八月潮”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借助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敬畏。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丰富,展现了徐渭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坐焚香枉连岁:在午后的时光里静坐焚香,感叹时间已过去多年。
- 香烟妙赏始今朝:今天第一次认真欣赏这缭绕的香烟。
- 龙拿云雾终伤猛:高空中的龙在云雾中飞翔,气势虽然磅礴却也显得过于猛烈。
- 蜃起楼台不暇飘:蜃气在空中幻化成楼台,轻盈却不知飘向何方。
- 直上亭亭才伫立:香烟直直上升,轻盈地伫立在空中。
- 斜飞冉冉忽逍遥:香烟斜飞而去,轻轻地飘荡,似乎瞬间变得自由。
- 细思绝景双难比:细细思考,这样绝妙的景象是难以比较的。
- 除是钱塘八月潮:除了钱塘江在八月时节的潮水,几乎没有其他景象可比。
修辞手法:
- 比喻:香烟与自然景象的对比,展现了独特的美感。
- 拟人:通过描述香烟的升腾与飞舞,赋予其生命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焚香的过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烟: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龙:象征着力量与神秘。
- 蜃:象征着幻象与美丽的景象。
- 钱塘潮: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蜃”象征什么?
- A) 力量
- B) 幻象
- C) 自然
- D) 时间
-
填空题:整首诗通过焚香表达了对___的感悟。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钱塘八月潮”是用来比较其他自然景象的。(对/错)
答案:
- B) 幻象
- 时间流逝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徐渭与李白的比较:两者都擅长描写自然景象,但徐渭更注重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加豪放洒脱,表现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美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