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历斜阳岸,高低犹涨痕。 轻舟随浪稳,远水带烟昏。 野色几番换,乔林何处村。 情怀了无事,安得易销魂。
白话文翻译:
在斜阳映照的岸边,寂静而孤独,水位高低留下了涨潮的痕迹。 小船随着波浪平稳地漂浮,远处的水面带着烟雾显得朦胧。 野外的景色几次变换,高大的树木掩映着不知何处的村庄。 心情平静无事,怎能轻易地让人销魂。
注释:
- 寂历:寂静而孤独。
- 斜阳:傍晚的太阳。
- 涨痕:水位上涨留下的痕迹。
- 轻舟:小船。
- 远水带烟昏:远处的水面因烟雾而显得朦胧。
- 野色:野外的景色。
- 乔林:高大的树木。
- 情怀了无事:心情平静无事。
- 安得易销魂:怎能轻易地让人销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这首《山居杂诗九十首》反映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闲适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山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在宋代,文人多有隐居山林的倾向,曹勋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的宁静景色,通过“寂历斜阳岸”、“轻舟随浪稳”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情怀。诗中的“野色几番换”和“乔林何处村”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幻莫测,而“情怀了无事,安得易销魂”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超然。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心灵和谐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历斜阳岸”:描绘了傍晚时分岸边的寂静景象,斜阳映照,增添了一丝孤独感。
- “高低犹涨痕”:水位高低留下的涨潮痕迹,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
- “轻舟随浪稳”:小船随着波浪平稳地漂浮,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静与随和。
- “远水带烟昏”:远处的水面因烟雾而显得朦胧,营造了一种朦胧而遥远的美感。
- “野色几番换”:野外的景色几次变换,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多变与无常。
- “乔林何处村”:高大的树木掩映着不知何处的村庄,增添了一种神秘与遥远的感觉。
- “情怀了无事”:心情平静无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超然与宁静。
- “安得易销魂”:怎能轻易地让人销魂,强调了作者内心的坚定与不易动摇。
修辞手法:
- 比喻:“远水带烟昏”中的“带烟昏”比喻远处水面的朦胧美。
- 拟人:“轻舟随浪稳”中的“随浪稳”赋予了小船以人的特性,显得生动。
- 对仗:“寂历斜阳岸,高低犹涨痕”中的“寂历”与“高低”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闲适与超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追求心灵平静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
意象分析:
- 斜阳岸:象征着傍晚的宁静与孤独。
- 涨痕: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
- 轻舟:象征内心的平静与随和。
- 远水:象征朦胧与遥远的美感。
- 乔林:象征神秘与遥远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寂历斜阳岸”描绘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深夜 答案:C
-
“轻舟随浪稳”中的“随浪稳”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
诗中的“情怀了无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激动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然。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曹勋的《山居杂诗九十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然,但曹勋的诗更加简洁凝练,而王维的诗则更加细腻描绘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曹勋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