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次李序庵韵》
时间: 2025-01-11 19:5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眼流年又涉虚,了知天地等籧庐。
后来世事三春梦,前此閒愁一夕除。
未静风尘羞肉食,忽惊梅柳忆山居。
灯前强和阳春曲,醉拂云笺任草书。
白话文翻译:
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我明白天地不过是一个简陋的小屋。
后来世间的事就像春天的梦一样,之前的闲愁在这一夜中化解。
风尘未静让我对肉食感到羞愧,忽然间我想起了山中的梅树和柳树。
在灯下我强撑着跟着春天的曲子吟唱,醉意中随意在纸上书写。
注释:
- 流年:形容时间的流逝。
- 籧庐:简陋的居所,通常指简陋或乡村的房屋。
- 三春梦:比喻短暂的世事,春天的梦境象征着美好的幻影。
- 閒愁:指无所事事时产生的忧愁。
- 山居:指在山中的居所,象征清幽的生活环境。
- 阳春曲:春天的乐曲,象征生机和欢乐。
- 云笺:指写字的纸,常用来形容书法艺术。
典故解析:
- 三春梦: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梦则代表短暂与虚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 山居:在古代文人中,山居常常代表着隐逸生活,象征着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希曾(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富庶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尤其在描绘自然与人生哲思方面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辞旧迎新的除夕之际,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除夕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重要节点,诗人在这一天写下此诗,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年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首句“过眼流年又涉虚”直接点出了时间的无情与虚幻,令人不禁思索人生的意义。接下来的“了知天地等籧庐”则以简陋的居所比喻天地,显示出诗人对宏大世界的敬畏与沉思。
“后来世事三春梦”一句,通过将世事比作春天的梦,传达出对人生如梦、短暂而虚幻的感慨。而“前此閒愁一夕除”则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尽管曾有种种烦恼,但在新年的到来之际,这些烦恼都随之消散。
接下来的“未静风尘羞肉食”则是对生活中繁琐琐事的反思,诗人在回忆起山中生活的宁静时,对尘世的繁华感到羞愧。最后两句“灯前强和阳春曲,醉拂云笺任草书”则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尽管身处繁华,却仍然渴望自由与创造。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反思与渴望,情感深邃,意境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过眼流年又涉虚:时间如流水般消逝,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实质的东西。
- 了知天地等籧庐:明白这天地不过是个简陋的居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 后来世事三春梦:世间的事物如同春天的梦一般,瞬息万变。
- 前此閒愁一夕除:过去的闲愁在这一夜的到来中得以释然。
- 未静风尘羞肉食:风尘未平,诗人对世俗的奢华感到羞愧。
- 忽惊梅柳忆山居:忽然想起山中的梅树和柳树,勾起对宁静生活的怀念。
- 灯前强和阳春曲:在灯光下勉强跟着春天的曲调吟唱。
- 醉拂云笺任草书:在醉意中随意在纸上书写,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春梦”,强调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 对仗:整首诗有较强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梅柳象征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过往经历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华的抵触,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年: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人生的无常。
- 籧庐:象征简陋的居所,代表对大自然的敬畏。
- 梅柳:象征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阳春曲:象征生机与欢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云笺:象征书法艺术,表达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年”主要指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一种植物
C. 人生的价值
D. 一种季节 -
“三春梦”所表达的是什么?
A. 对春天的向往
B. 人生短暂与虚幻
C. 对爱情的追思
D. 对友谊的珍惜 -
诗人在灯下强和阳春曲,表现出什么情感?
A. 伤感
B. 开心
C. 无奈与洒脱
D. 忧愁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除夕次李序庵韵》都表达了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更关注内心的反思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粗略解读:
- 《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月光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情景的怀念。
- 《除夕次李序庵韵》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和对繁华的反思,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古典文学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