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舟乱清洛,中流望嵩少。
山晴水光晚,蓝碧近相照。
倚崖睨落日,坐觉身世小。
叹息浮生劳,临风一长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在清波荡漾的洛水上,眼前是雄伟的嵩山。傍晚时分,阳光洒在山水间,蓝天和碧水互相映衬。诗人倚靠在山崖上,远眺着落日,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世事的无常。感慨人生的辛劳,他在风中长啸,表达心中的郁结。
注释:
- 浮舟:指在水面上漂浮的小船。
- 清洛:指清澈的洛水。
- 嵩少:指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
- 山晴水光晚:形容晚霞映照在山水之上,景色优美。
- 蓝碧:指天空和水面呈现出的蓝色和碧色。
- 倚崖:靠在山崖上。
- 睨落日:远眺落日的情景。
- 浮生:形容人生短暂而漂浮不定。
-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情感。
典故解析:
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历代文人都曾在此吟咏作诗。洛水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清澈和流动的生命。诗中提到的“浮生”则源于佛教思想,强调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公度,号云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作品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洛水时,受自然景色的启发,结合对人生的思考而作。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尤为深刻。
诗歌鉴赏:
《王家渡》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浮舟乱清洛”通过动静结合,表现出水面波动的生机,令人感受到一种轻松而自由的氛围。而“中流望嵩少”则引入远景,嵩山的雄伟与水面波光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自然之美。
接下来的“山晴水光晚,蓝碧近相照”,画面逐渐凝重,晚霞映照下的山水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图景,诗人似乎在此刻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力量。然而,随着“倚崖睨落日,坐觉身世小”,诗人由静入动,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无助。落日的意象在这里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最后,诗人以“叹息浮生劳,临风一长啸”结束,长啸不仅是对生命苦短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的宣泄,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舟乱清洛:小舟在清澈的洛水上漂浮,水波荡漾,形象生动。
- 中流望嵩少:在水中间,远望嵩山,表现了诗人心胸开阔。
- 山晴水光晚:傍晚时分,阳光照耀山水,景色迷人。
- 蓝碧近相照:蓝天与碧水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美丽的画面。
- 倚崖睨落日:诗人倚靠山崖,眺望落日,渲染出一种孤独感。
- 坐觉身世小:感到自己的渺小,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 叹息浮生劳:感叹人生的辛劳,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 临风一长啸:在风中长声呼啸,宣泄心中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晴水光晚,蓝碧近相照”,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生,强调无常。
- 意象:落日、舟、山水等意象交织,构成丰富的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内心冲突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舟:象征生命的漂浮与不定。
- 嵩山:代表高耸的理想与永恒。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清洛水:象征纯净与自由的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舟乱清洛”的意思是: A. 船在清澈的水中漂浮
B. 船在污浊的水中行驶
C. 船在平静的水上停泊 -
诗人“坐觉身世小”反映了他的: A. 自信
B. 渺小感
C. 自豪 -
“倚崖睨落日”中的“睨”意为: A. 望
B. 追
C. 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上与《王家渡》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宁静的氛围,而韩维则在宁静中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