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晏相公府东三咏 其二 楚家宅》

时间: 2025-02-04 17:09:54

婆娑桂树垂丹艳,落落松枝偃翠英。

访古赏春俱有得,不劳勤远事幽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娑桂树垂丹艳,
落落松枝偃翠英。
访古赏春俱有得,
不劳勤远事幽寻。

白话文翻译

桂树摇曳,花色红艳,
松枝傲然,绿意盎然。
探访古迹,赏春之美,两者皆有收获,
不必辛苦远行,去追寻那些幽静的景致。

注释

  • 婆娑:形容树影摇曳的样子。
  • 桂树:指香桂树,寓意美好。
  • 丹艳:红色艳丽,形容桂花的颜色。
  • 落落:形容松树枝干挺拔、洒脱。
  • 偃翠英:松枝翠绿,象征生机。
  • 访古:指寻访古代遗迹。
  • 赏春:欣赏春天的景色。
  • 幽寻:追寻幽静的事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访古”与“赏春”在古代文人中常见,表达了对历史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春日,诗人游览楚家宅,受到周围自然景物的启发,表达出对古文化和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和晏相公府东三咏 其二 楚家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作,诗中通过桂树与松枝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桂花的艳丽与松树的挺拔,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古迹与自然美的思考,认为这两者都能带来心灵的愉悦,且不必远行去寻求那些幽静的事物。这样的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心的满足和对身边美好的珍视。

整首诗融合了对自然的敏感观察与对古文化的深刻认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简练的语言,韩维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春天和古文化的热爱,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婆娑桂树垂丹艳:桂树婆娑而舞,鲜艳的花朵垂挂,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
  2. 落落松枝偃翠英:松树枝干洒脱地伸展,翠绿的叶子显得生机勃勃,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3. 访古赏春俱有得:探访古迹与欣赏春景都有所收获,强调了文化与自然的相互滋养。
  4. 不劳勤远事幽寻:不必辛苦远行去追寻幽静的事物,传达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桂树与松枝的描写富有生动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场景。
  • 对仗:全诗在意象上形成对比,桂树与松树相辅相成,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通过“婆娑”、“落落”等词语,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与古文化的热爱。诗人通过对身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生活中无需远行也能发现美的哲理,强调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象征着高洁与美好,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松枝: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蕴含着生机与成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桂树”最主要的颜色是什么? A. 绿色
    B. 红色
    C. 黄色

  2. 诗人认为“访古赏春”有什么共同点? A. 都需要远行
    B. 都能带来收获
    C. 都是浪费时间

  3. “婆娑”一词用来形容什么? A. 树影摇曳
    B. 风声呼啸
    C. 水波荡漾

答案: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慨。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美和宁静的生活。

诗词对比

  • 韩维《楚家宅》 vs 王维《鹿柴》:两首诗都描写自然美景,但前者更侧重于古文化的思考,而后者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隐逸生活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分析的相关书籍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