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闻都下尺雪》

时间: 2025-02-04 16:19:19

元霄风物又阑残,闭阁何曾出一看。

尚觉烛光欺病眼,旋添衣著试春寒。

中都尺雪逾旬许,此地飞花逐片乾。

不待珠宫香火了,海风吹上紫金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闻都下尺雪
——杨万里〔宋代〕

白话文翻译:

正月十九日的五更时分,我来到天庆观感谢雪的恩赐。听说京城下了尺许的雪。

注释:

  • 正月: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份。
  • 五更:指夜间的五更时分,约在凌晨三到五点之间。
  • 天庆观:道教的一个观庙,常用于祭祀和祈愿。
  • 尺雪:指积雪深度达到一尺,形容雪下得很厚。
  • 逐片乾:逐片飞舞的雪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晚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琐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正月,正值寒冬,作者在拜访天庆观时,感受到大雪覆盖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思念京城的雪情,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他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的主要内容。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是一首描写冬季雪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寒冷的冬夜,面对皑皑白雪的感受。开头两句“元霄风物又阑残,闭阁何曾出一看”,通过描写元宵节后的萧条景象,表达了对寒冷的无奈和对外界的隔绝。接下来的“尚觉烛光欺病眼”,则描绘了在寒冷夜晚,烛光微弱的情景,反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杨万里提到“中都尺雪逾旬许”,将目光转向京城的雪,让人感受到一种遥远的思念。最后两句“不待珠宫香火了,海风吹上紫金盘”,则通过珠宫和紫金盘的意象,暗示一种希望和美好的愿景,表达出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共鸣。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元霄风物又阑残: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已经过去,冬季的寒冷又让人感到凄凉。
    • 闭阁何曾出一看:长时间待在室内,未曾走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尚觉烛光欺病眼:烛光微弱,几乎让人觉得不真实,暗示了作者的身体状况和内心的孤独。
    • 旋添衣著试春寒:穿上厚衣服,感受春天的寒冷,暗示对春天的期待。
    • 中都尺雪逾旬许:提到京城积雪已久,表现出思乡之情。
    • 此地飞花逐片乾:此地的雪花如花瓣般飞舞,展现了雪的美丽。
    • 不待珠宫香火了:暗指即使没有祭祀,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 海风吹上紫金盘:隐喻海风带来美好的景象,紫金盘象征美好愿望的实现。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飞花,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美好,反映冬季的宁静。
  • 烛光:象征温暖与孤独,暗示在寒冷环境中的内心思绪。
  • 珠宫:象征着高雅与美好,暗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 紫金盘: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尺雪”指的是什么? A. 雪的深度
    B. 雪的颜色
    C. 雪的形状

  2. 杨万里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乡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海风”象征着什么? A. 寒冷
    B. 美好的愿望
    C. 失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杨万里的诗更加注重自然细节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沉重。两者各具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主题。

参考资料:

  1. 《杨万里集》
  2. 《宋词三百首》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