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沙行榕树》

时间: 2025-02-04 16:07:00

海滨半程沙上路,海风吹起成烟雾。

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

步步沙痕没芒履,不是不行行不去。

若为行到无沙处,宁逢石头啮足拇。

宁蹈黄泥贱袍裤,海滨涉路莫再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滨半程沙上路,
海风吹起成烟雾。
行人合眼不敢觑,
一行一步愁一步。
步步沙痕没芒履,
不是不行行不去。
若为行到无沙处,
宁逢石头啮足拇。
宁蹈黄泥贱袍裤,
海滨涉路莫再度。

白话文翻译:

在海边的沙路上走了一半,海风吹起沙粒,形成烟雾。行人闭上眼睛,不敢去看前方,每走一步都愁苦不已。每一步留下的沙痕,掩没了我的鞋子,不是走不动,而是难以前行。如果到了没有沙子的地方,宁愿踏上石头,伤到脚趾。宁愿踩上黄泥,把衣服弄脏,在海边的路上再也不走了。

注释:

  • 海滨:指海边,海岸。
  • 半程:一半的路程。
  • 沙上路:指在沙滩上的道路。
  • 烟雾:指沙粒被风吹起,形成的朦胧视觉效果。
  • 合眼:闭上眼睛。
  • :忧愁、烦恼。
  • 沙痕:沙子留下的痕迹。
  • 芒履:指有鞋底的鞋,通常是指草鞋。
  • :咬,碰触。
  • 贱袍裤:指便宜的衣服和裤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游历海滨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在沙滩上行走的艰辛与无奈。诗中借用沙路的艰难,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困顿与挫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诗歌鉴赏:

《海岸沙行榕树》是一首以海边沙路为题材的诗,描绘了行人在沙滩上行走的艰辛。诗的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海风吹起沙粒,形成烟雾,行人因沙路而愁苦不已。诗人用“合眼不敢觑”来表现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助与绝望。在每一步的行走中,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脚下的沙子,更是生活的重压与挫折。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象丰富,诗人通过“沙痕没芒履”的描写,传达了在困境中行走的艰难,反映出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最后两句“宁逢石头啮足拇,宁蹈黄泥贱袍裤”,不仅表现了对困境的无奈,更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宁愿面对更艰苦的现实,也不愿再经历这样的折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倔强与不屈,似乎在告诉读者,生活即使再艰难,也要勇敢面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滨半程沙上路:描绘行走在海边沙路上的景象。
  2. 海风吹起成烟雾:海风将沙子吹起,形成朦胧的雾气,暗示行走的困难。
  3. 行人合眼不敢觑:行人因无法看清前路而闭上眼睛,表现出无助。
  4. 一行一步愁一步: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愁苦,情感愈发沉重。
  5. 步步沙痕没芒履:每一步都留下沙痕,鞋子被沙子掩埋,体现出行走的艰难。
  6. 不是不行行不去:并非走不动,而是难以前行。
  7. 若为行到无沙处:如果走到没有沙子的地方。
  8. 宁逢石头啮足拇:宁愿遇到石头伤到脚趾,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
  9. 宁蹈黄泥贱袍裤:宁愿踩上泥巴弄脏衣服,表现出对现实的接受。
  10. 海滨涉路莫再度:在海边的路上不愿再走,透露出一种厌倦和疲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路比作一种艰难的人生旅程。
  • 拟人:通过“海风吹起成烟雾”,让自然元素具有人情味。
  • 对仗:如“宁逢石头啮足拇,宁蹈黄泥贱袍裤”,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在海边沙路上行走的艰辛,表达了对生活中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以沙路为喻,揭示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同时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困扰。
  • 海风:代表着外部环境的影响。
  • 行人:象征着每一个在生活中奋斗的人。
  • 石头:代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磨难。
  • 黄泥:象征着现实中的贫苦与简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行人合眼不敢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忍耐
    B. 无助
    C. 开心
    D. 希望

  2. “步步沙痕没芒履”中“芒履”指的是什么?
    A. 草鞋
    B. 皮鞋
    C. 靴子
    D. 拖鞋

  3. 诗人宁愿遇到石头而不愿再走沙路,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A. 坚韧不拔
    B. 懦弱
    C. 无所谓
    D. 愉快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1. 杨万里 vs. 苏轼

    • 杨万里的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苏轼则常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2. 杨万里 vs. 陶渊明

    • 陶渊明作品中多有归隐田园的理想,与杨万里在现实中应对困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