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午》

时间: 2025-02-04 15:33:49

揭竿借日自烘衣,背立睛暄片子时。

雪後春生人未觉,弄丝蟢子独先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午
作者: 杨万里

揭竿借日自烘衣,
背立睛暄片子时。
雪後春生人未觉,
弄丝蟢子独先知。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借着日光将衣服晾干,
我背对着阳光,享受着这温暖的时光。
虽然雪后春天的气息已然到来,人们却还未察觉,
而只有那小虫子在轻声吟唱,似乎早已知道春的来临。

注释:

  • 揭竿: 意为竖起竹竿,借来阳光晾晒衣服。
  • 借日: 指借助阳光的力量。
  • 睛暄: 意为阳光明媚,暖和。
  • 片子: 指的是衣物或布料。
  • 蟢子: 小虫,特指春天出现的小虫子。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观察。诗中提到的“雪后春生”,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关注自然,展现了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表达了春天来临时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感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月午》是一首描绘春天气息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春天的来临。开篇“揭竿借日自烘衣”,简洁明了地描绘出一个温暖的春日场景,诗人利用阳光自然地晾晒自己的衣物,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紧接着“背立睛暄片子时”,进一步增强了阳光的温暖感,诗人享受着这春日的惬意。

第三句“雪後春生人未觉”,则引入了一个更深的意象,雪后春生,意味着生命在冬去春来的转变中悄然复苏,而人们却未能察觉到这一变化。这种对自然节律的敏锐观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关注。最后一句“弄丝蟢子独先知”,用小虫的鸣唱来象征春天的来临,表现出自然界中生命的敏感与活泼。这一对比不仅丰富了诗的意境,也突出了人对自然变化的迟钝。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乐趣,展现出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揭竿借日自烘衣:诗人借着阳光将衣服晾晒,展现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 背立睛暄片子时:背对阳光,感受温暖,传达出一种舒适自在的情感。
    • 雪後春生人未觉:春天虽然已经来临,但人们尚未感受到,暗含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规律。
    • 弄丝蟢子独先知:小虫早已感受到春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界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敏锐。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拟人,尤其是最后一句将蟢子赋予了“知春”的特性,突显自然界的生命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了自然变化的细腻与生命的复苏,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热爱。

意象分析:

  • 阳光: 代表温暖与生命的活力。
  • 衣物: 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日常。
  • 蟢子: 代表自然界中的生命,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雪後春生”是指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D. 秋天
  2. “背立睛暄片子时”中的“片子”指的是什么?

    • A. 片状食物
    • B. 衣物或布料
    • C. 自然景观
    • D. 书籍
  3. 诗中蟢子的作用是什么?

    • A. 代表寒冷
    • B. 预示春天的来临
    • C. 传达孤独
    • D. 反映冬天的结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月午》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前者强调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复苏,后者则通过草的变化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感伤,展现出不同诗人的生活哲学与自然观。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