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游秦陵有感》
时间: 2025-01-11 10:2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扼潼关,天连华岳,秦中自古皇都。
寒烟蔓草,人道祖龙居。赢得江山一统,愚黔首焚典坑儒。
三千载,神州帝业,依样画葫芦。
陵园开掘处,万千兵俑,阵列貔貙。
睹人间奇迹,举世惊呼。
遥想黎民当日,咸阳道,瘦殍盈途。
凭谁问,荒唐史事,终世有还无。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扼守着潼关,天边与华岳相连,自古以来秦地便是皇帝的都城。
寒烟蔓延,野草丛生,传说这里是祖龙的居所。赢得了统一江山的伟业,愚笨的百姓却焚烧经典、坑害儒生。
三千年来,神州的帝业,竟然是照搬照抄的样子。
陵园的开掘之处,数以万计的兵俑,像貔貅般阵列。
目睹这人间奇迹,世人都惊叹不已。
遥想当年百姓在咸阳的道路上,瘦弱的尸体遍布。
谁来询问,那些荒唐的历史事件,究竟是存在还是虚无?
注释:
- 潼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陕西省。
- 华岳: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象征着雄伟和尊贵。
- 祖龙:指传说中的秦始皇,象征着统一和权威。
- 愚黔首:形容愚笨的百姓,暗指当时的社会状况。
- 焚典坑儒:历史事件,指焚烧书籍和坑杀儒生,表现出对文化的压制。
- 神州帝业:指中国的历史和王朝的兴衰。
- 兵俑:指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象征着秦国的军事力量和文化遗产。
- 瘦殍盈途:形容战争或灾荒导致的尸横遍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帆,近代诗人,以其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满庭芳 游秦陵有感》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游览秦陵,感受历史的沉重。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现出忧虑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秦陵的游览,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与悲惨,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通过描绘潼关和华岳,树立了一个宏伟的历史背景,突出了秦中作为皇都的地位。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引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特别是“焚典坑儒”的悲剧,表示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压制的深痛。接着,诗人对三千年来的帝业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历史的循环和重复,仿佛是一个无尽的轮回。
在描绘兵俑的场景时,诗人用“阵列貔貙”形容兵俑的威武,显示出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沉重。最后一句“凭谁问,荒唐史事,终世有还无”,则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质疑历史的真实和虚幻,令人深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扼潼关,天连华岳:描绘了地理位置的雄伟,强调秦地的重要性。
- 秦中自古皇都:指出秦地作为历史上皇帝的都城,承载着辉煌的历史。
- 寒烟蔓草,人道祖龙居: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以及祖龙(秦始皇)的神秘。
- 赢得江山一统,愚黔首焚典坑儒: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愚弄,揭示了对文化的压制。
- 三千载,神州帝业,依样画葫芦:批判历史的重复和无奈,指出帝业的循环。
- 陵园开掘处,万千兵俑,阵列貔貙:描绘了兵俑的景象,体现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 睹人间奇迹,举世惊呼:感叹兵马俑的伟大,显示出人们的惊叹。
- 遥想黎民当日,咸阳道,瘦殍盈途:回忆历史的悲惨,表现出对平民苦难的同情。
- 凭谁问,荒唐史事,终世有还无:质疑历史的真实,反映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扼潼关,天连华岳”,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如“阵列貔貙”,将兵俑比作神兽,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反问:如“凭谁问,荒唐史事”,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诗人通过游览秦陵,感受到历史的辉煌与悲惨,表现出对文化压制的愤慨,对历史循环的无奈,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潼关:象征着历史的关口与转折。
- 华岳:代表着高贵与尊严,暗示着历史的雄伟。
- 兵俑:象征着秦国的军事力量与历史的遗产。
- 瘦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悲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地扼潼关,天连华岳”中,潼关和华岳分别象征什么? A. 地理位置与文化
B. 历史与传说
C. 宏伟与悲惨
D. 皇都与士人 -
诗中提到“愚黔首焚典坑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 文化大革命
B. 焚书坑儒
C. 统一战争
D. 辩论 -
“凭谁问,荒唐史事,终世有还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无奈与反思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文化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厌倦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百姓的苦难,二者都在不同的角度反思了历史与现实。
通过对《满庭芳 游秦陵有感》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