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斋诗》
时间: 2025-01-11 22:36:0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木斋诗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七日混沌离,穿凿争七窍。
硕果一失仁,百体俱弗肖。
巧诈日横生,售朴至深溺。
圣人忧世心,世变若愿燎。
安得至木资?与世作津桥。
学斋取木名,众巧不同调。
回愚与参鲁,入室得道要。
岂是灰槁人,灭心比灭爝。
君看记须鸡,人方诋不鹞。
白话文翻译:
七天的混沌已离去,争夺着七窍的开凿。
失去仁德的硕果,百体皆无所依。
巧妙的欺诈日渐盛行,出售朴实的却深陷泥淖。
圣人忧虑着世人的心,世事变迁如愿望般迅速。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木材?与世俗做桥梁。
学斋取木的名字,众多巧妙的手法调子不一。
回归愚昧与参禹,入室得道是关键。
岂是灰烬枯槁之人,心灭比熄灭火焰还要彻底。
君看记得要有鸡,世人却对鹞子指指点点。
注释:
- 混沌:指宇宙未开辟之前的状态,象征混乱无序。
- 七窍:指人的眼、耳、鼻、口等七个感官。
- 硕果:比喻大果实,象征有成就或理想的实现。
- 巧诈:指巧妙的欺诈手段。
- 圣人:指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 津桥:比喻通向彼岸的桥梁,象征引导和帮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子华,号木斋,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以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为主旨,作品多表现对世事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世事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切忧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担忧。
诗歌鉴赏:
《木斋诗》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诗人对人性与世事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混沌”“七窍”等意象,揭示了人们在混乱社会中的迷茫与无助。诗人认为,现代社会充满了欺诈与伪善,真正的仁德与智慧却日益稀缺。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哀伤,尤其在“圣人忧世心”一句中,显示出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诗中“安得至木资?与世作津桥”更是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走出困境的愿望。
此外,诗中提到的“回愚与参鲁”,意在强调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应当追求真理与智慧,而非沉迷于表象的巧诈与伪善。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哲理性,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七日混沌离:描述了混沌状态的结束,象征着新生的开始。
- 穿凿争七窍:揭示人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过程中,感官的争夺与困惑。
- 硕果一失仁:失去仁德的后果,导致社会的混乱。
- 百体俱弗肖:全体人们皆无法获得真正的指导和支持。
-
修辞手法:
- 对比:巧诈与朴实的对比,强调社会的虚伪与真实。
- 隐喻:将“木资”比喻为真理与智慧的源泉,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刻反思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强调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追求真理。
意象分析:
- 混沌:象征无序与混乱,代表人类社会的状态。
- 七窍:代表感官与智慧,强调感知的重要性。
- 木资:象征真理与智慧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窍”指的是哪几种感官? A. 眼、耳、鼻、口、手、足、心
B. 眼、耳、鼻、口
C. 仅指眼和耳 -
“巧诈日横生”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诚实的风气
B. 欺诈盛行
C. 和谐的社会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豪情。
- 杜甫的《春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杨维桢与李白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李白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杨维桢则更多关注社会的道德与人性。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