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时间: 2025-01-27 04:01:45

边城与明月,俱在关山头。

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

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

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城与明月,俱在关山头。
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
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
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

白话文翻译:

在边城与明月之下,二者都在关山顶上。
燃起烽火望着远方的营垒,击打着战斗的鼓声宿在那高高的楼台。
团团的婕妤们摇扇,纤细的秦女们抛钩。
乡间的故人谁能共赏此美景,愁苦的人更添几分愁绪。

注释:

  • 边城:指边界的城镇,通常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的地方。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 婕妤:古代宫廷的美丽女子,常指妃嫔。
  • 秦女:古代秦国的女子,可能指较为美丽的女性。
  • 乡园:故乡的园地,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涉及的“烽火”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烽火台用于传递敌情,代表着战乱与离别的愁苦。“婕妤”和“秦女”则表现了古代女子的美丽与温柔,形成了与愁苦情绪的对比,突显诗人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琼,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作品多表现对战争和离别的感慨,风格凝练且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身处边地,目睹战事频繁,心中充满忧愁,借助美丽的月光与女子形象反衬出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与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关山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诗人在描绘边城与明月的同时,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句的“边城与明月”,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所处的孤独境地。接下来的“焚烽望别垒”,则直接引入战争的背景,烽火象征着离别与战乱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诗中描绘的“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不仅展示了古代女子的风姿绰约,也隐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苦难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对身边人情冷暖的感慨,增添了愁苦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边城与明月,俱在关山头”: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边塞,明月照耀着边城,暗示诗人的孤寂心情。
    • “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烽火与战斗声是边塞生活的常态,表现出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
    • “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古代女子的形象与自然美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愁苦不断加深。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展示了诗句的工整与和谐美。
    • 比喻:将明月与边城相提并论,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离愁与对故乡的思念展开,体现了在战乱与孤独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寄托着对故乡的情感。
  • 烽火:代表战争,暗示离别与愁苦。
  • 婕妤与秦女:美丽的女子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但在愁苦中显得更为苍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焚烽”指的是什么?
    A. 烽火台
    B. 烧火的烽烟
    C. 战斗的声音
    答案:A

  2. “团团婕妤扇”中的“婕妤”具体指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宫廷的妃嫔
    C. 战士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比较《关山月》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感慨,但《关山月》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登鹳雀楼》则强调了更高远的理想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有所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边塞诗研究》
  3. 《南北朝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