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时间: 2025-01-23 19:24:12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白话文翻译:

在巴峡深处,千峰万峰耸立,谁会相信人间还有平坦的土地?
从渚宫回首,眼前的水天相连,竟让我疑惑平地根本没有山。
山川相互迎接又相送,转身间一切都如梦幻般消逝。
回家的路长达万里,现在只需三千里,几许梦中便已到达石湖边。

注释:

  • 千峰万峰:形容山峰重叠,数量众多。
  • 巴峡:指巴山峡谷,位于四川和重庆交界处,风景秀丽。
  • 渚宫:可能指水边的亭阁或楼台。
  • 水连天:形容水面与天空相接,景色辽阔。
  • 平地:指平坦的土地,与高山形成对比。
  • 元无山:似乎没有山的意思,强调视觉上的错觉。
  • :梦境,象征虚幻和不真实的状态。
  • 石湖:地名,诗人归途的目的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景仁,号素庵,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巴峡时,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游历中的感慨与思考。此时的范成大受宋代文化繁荣的影响,常常在游历中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荆渚中流》是一首描写山川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开篇便以“千峰万峰巴峡里”展现了巴峡的壮阔,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山的崇高与众多,形成了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接下来的“渚宫回望水连天”则通过“水连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辽阔与宁静的氛围,似乎在瞬间将人带入一个理想的境地。

而“却疑平地元无山”一句,表现了诗人因景致的奇特而产生的错觉,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感知的局限结合,彰显了诗人在深山峡谷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迷惘。紧接着的“山川相迎复相送”,则在意象上延续了山水交融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自然法则,仿佛一切都是梦幻般的存在。

最后,诗人提及“归程万里今三千”,则暗示了归途的漫长与内心的渴望,仿佛在梦中游历,随时可能到达目的地,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悟与思索,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峰万峰巴峡里:描绘巴峡山峰的壮丽,以数量突出其雄伟。
  2. 不信人间有平地:质疑平坦土地的存在,强调山的高大。
  3. 渚宫回望水连天:描绘水与天相接的美景,渚宫为观景之所。
  4. 却疑平地元无山:因景致奇特而生疑,形成一种视觉错觉。
  5. 山川相迎复相送:山水间的相互交融,体现自然的循环。
  6. 转头变灭都如梦:一切景象如梦般虚幻,强调时间与空间的流转。
  7. 归程万里今三千:归途遥远,但行程似乎短暂。
  8. 几梦即到石湖边:暗示归途的渴望与理想,梦境般的旅程。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千峰万峰”,以夸张手法突出景观的雄伟。
  • 对仗:如“山川相迎复相送”,形成和谐的对仗工整。
  • 比喻:将景象比作梦,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追求理想的执着,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峰万峰: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水连天:代表辽阔与自由,追求心灵的宁静。
  • :象征虚幻与理想,反映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峰万峰”所描述的地方是哪个?

    • A. 长江
    • B. 巴峡
    • C. 黄河
    • D. 泰山
  2. 诗人回望的景象是什么?

    • A. 山水相连
    • B. 平地
    • C. 星空
    • D. 沙漠
  3. 诗中提到的“石湖”代表着什么?

    • A. 归乡的理想
    • B. 旅行的目的地
    • C. 自然的美丽
    • D. 梦境的象征

答案:

  1. B. 巴峡
  2. A. 山水相连
  3. A. 归乡的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反映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现了对壮丽山川的感叹与人生的急迫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