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奉慈亲再往吉祥院看花》

时间: 2025-02-04 15:46:41

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

来知从月下,去似逐云飞。

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

轻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

剧饮千锺醉,相鲜五彩衣。

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 来知从月下,去似逐云飞。 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 轻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 剧饮千锺醉,相鲜五彩衣。 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

白话文翻译:

天意似乎特别眷顾,春天的工匠已经完成任务归来。 花儿从月光下绽放,凋谢时如同追逐云彩飞去。 艳丽至极声名远播,清香虽淡却令人陶醉。 轻柔的阴云带来滋润,斜阳照耀下闪动着光辉。 畅饮千杯醉意浓,五彩缤纷的衣裳相映成趣。 并非珍重芳香之物,只愿以此奉献给慈爱的母亲。

注释:

  • 天意应偏与:天意似乎特别眷顾。
  • 春工已尽归:春天的工匠(指自然界的力量)已经完成任务归来。
  • 来知从月下:花儿从月光下绽放。
  • 去似逐云飞:凋谢时如同追逐云彩飞去。
  • 艳绝声名远:艳丽至极声名远播。
  • 清多香气微:清香虽淡却令人陶醉。
  • 轻阴资润泽:轻柔的阴云带来滋润。
  • 斜照动光辉:斜阳照耀下闪动着光辉。
  • 剧饮千锺醉:畅饮千杯醉意浓。
  • 相鲜五彩衣:五彩缤纷的衣裳相映成趣。
  • 曾非重芳物:并非珍重芳香之物。
  • 庶以奉慈闱:只愿以此奉献给慈爱的母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著称,尤以书法闻名,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这首诗是蔡襄在宋代创作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襄在陪同母亲再次前往吉祥院观赏春花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花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来知从月下,去似逐云飞”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春花以生命和灵动。后文通过对春花的艳丽、清香、滋润和光辉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春花的美丽和生机。最后两句“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则点明了诗人观赏春花的真正目的,即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和敬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天意似乎特别眷顾,春天的工匠(指自然界的力量)已经完成任务归来。
  2. 来知从月下,去似逐云飞:花儿从月光下绽放,凋谢时如同追逐云彩飞去。
  3. 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艳丽至极声名远播,清香虽淡却令人陶醉。
  4. 轻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轻柔的阴云带来滋润,斜阳照耀下闪动着光辉。
  5. 剧饮千锺醉,相鲜五彩衣:畅饮千杯醉意浓,五彩缤纷的衣裳相映成趣。
  6. 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并非珍重芳香之物,只愿以此奉献给慈爱的母亲。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来知从月下,去似逐云飞”,赋予春花以生命和灵动。
  • 比喻:如“去似逐云飞”,将春花的凋谢比喻为追逐云彩飞去。
  • 对仗:如“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母亲的孝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花:象征生机和美丽。
  • 月光:象征温柔和宁静。
  • 云彩:象征自由和变幻。
  • 清香:象征纯洁和淡雅。
  • 斜阳:象征温暖和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来知从月下”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花在月光下绽放 B. 春花在阳光下绽放 C. 春花在雨中绽放 答案:A

  2. 诗中“去似逐云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3. 诗中“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花的珍重 B. 对母亲的孝心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梦境的描绘。
  •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了对春天归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蔡襄《十九日奉慈亲再往吉祥院看花》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情感,但前者通过春花来表达,后者通过梦境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