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时间: 2025-01-27 04:02:47

声教中原泰,恩仁万国临。

忧勤符帝梦,付与得天心。

箫吹凝寒气,云山敛夕阴。

还期千载后,歌颂莫知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教中原泰,恩仁万国临。忧勤符帝梦,付与得天心。箫吹凝寒气,云山敛夕阴。还期千载后,歌颂莫知深。

白话文翻译:

中原地区传播着声教,恩德仁慈遍及万国。忧国勤政符合帝王的梦想,将这一切托付给天意。箫声吹散了寒冷的气息,云山在夕阳下收敛了阴影。期待千年之后,人们歌颂这些事迹,但其中的深远意义却无人知晓。

注释:

  • 声教:指文化和道德的教化。
  • 中原泰:中原地区安定繁荣。
  • 恩仁万国临:恩德和仁慈影响着众多国家。
  • 忧勤符帝梦:忧国勤政符合帝王的梦想。
  • 付与得天心:将这一切托付给天意。
  • 箫吹凝寒气:箫声吹散了寒冷的气息。
  • 云山敛夕阴:云山在夕阳下收敛了阴影。
  • 还期千载后:期待千年之后。
  • 歌颂莫知深:人们歌颂这些事迹,但其中的深远意义却无人知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仁宗皇帝挽词七首》是蔡襄为纪念宋仁宗赵祯而作,表达了对仁宗的敬仰和对其治国理念的赞颂。

创作背景: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被誉为“仁宗盛世”。蔡襄在仁宗去世后,深感其治国之德,遂作此诗以表达对仁宗的怀念和对其政绩的赞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仁宗治国理念的赞颂,展现了作者对仁宗的深厚敬意。诗中“声教中原泰,恩仁万国临”描绘了仁宗治下的繁荣景象,而“忧勤符帝梦,付与得天心”则表达了对仁宗勤政爱民的崇高评价。后两句“箫吹凝寒气,云山敛夕阴”以景结情,寓意深远,暗示了仁宗的德政将如箫声般传扬,如云山般永恒。最后两句“还期千载后,歌颂莫知深”则表达了对仁宗功绩的永恒怀念,以及对其深远影响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声教中原泰”:声教指文化和道德的教化,中原泰指中原地区安定繁荣。
  2. “恩仁万国临”:恩德和仁慈影响着众多国家。
  3. “忧勤符帝梦”:忧国勤政符合帝王的梦想。
  4. “付与得天心”:将这一切托付给天意。
  5. “箫吹凝寒气”:箫声吹散了寒冷的气息。
  6. “云山敛夕阴”:云山在夕阳下收敛了阴影。
  7. “还期千载后”:期待千年之后。
  8. “歌颂莫知深”:人们歌颂这些事迹,但其中的深远意义却无人知晓。

修辞手法:

  • 比喻:“箫吹凝寒气”中的“箫吹”比喻仁宗的德政如箫声般传扬。
  • 拟人:“云山敛夕阴”中的“敛”赋予云山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
  • 对仗:“声教中原泰,恩仁万国临”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仁宗治国理念的赞颂和对其德政的永恒怀念。通过描绘仁宗治下的繁荣景象和勤政爱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仁宗的深厚敬意和对其政绩的崇高评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声教:文化和道德的教化。
  • 中原泰:中原地区安定繁荣。
  • 恩仁:恩德和仁慈。
  • 箫吹:箫声,比喻仁宗的德政。
  • 云山:云和山,象征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声教中原泰”中的“声教”指的是什么? A. 声音教化 B. 文化和道德的教化 C. 音乐教育
  2. 诗中“恩仁万国临”中的“恩仁”指的是什么? A. 恩惠和仁慈 B. 恩赐和仁爱 C. 恩德和仁慈
  3. 诗中“箫吹凝寒气”中的“箫吹”比喻什么? A. 仁宗的德政 B. 寒冷的气息 C. 箫声
  4. 诗中“云山敛夕阴”中的“敛”赋予了什么以人的动作? A. 云 B. 山 C. 云山

答案:

  1. B 2. C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改革的期待。

诗词对比:

  • 蔡襄的《仁宗皇帝挽词七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但前者是对帝王的赞颂,后者是对亡妻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包括《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蔡襄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