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谪夷陵题长乐寺》

时间: 2025-01-27 03:17:36

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
当时谪宦向夷陵,
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重,
羞见长燃一盏灯。

白话文翻译:

在当时被贬谪到夷陵的我,
希望能够悠闲自在地做个僧人。
没想到渐渐地,因缘却变得繁重,
羞于见到长长地燃烧着的一盏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谪宦:被贬的官员。
  • 夷陵: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
  • 身闲:指身心自在、清闲。
  • 因缘:指缘分、缘由。
  • 羞见:感到羞愧,不愿见到。
  • 长燃:长时间燃烧的意思,这里指灯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谪宦”反映了唐代官员被贬的现象,许多文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谪,李涉即为其一。长乐寺为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寺庙是修行和清净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涉(约772年-约841年),唐代诗人,字承范,号东山,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人生和感情,具有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是李涉在被贬谪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中描绘了他希望在寺庙中找到一份宁静,却又因世事繁杂而感到羞愧的心情。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诗人被贬谪到夷陵,原本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安闲,甚至考虑做一名僧人以逃避世俗的纷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所处的境遇并没有如他所愿那样轻松,甚至因为繁重的因缘而感到羞愧,难以面对长乐寺中那盏长明的灯。这里的“灯”不仅是物理的照明,更象征着希望与追求。诗人的内心矛盾在于,想要逃避世俗却又无法真正摆脱,反映出深刻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时谪宦向夷陵,” - 诗人处于被贬的状态,带有沉重的情绪。
  2. “愿得身闲便作僧。” - 表达了他对清闲生活的渴望,想要成为一名僧人,以寻求内心的宁静。
  3. “谁知渐渐因缘重,” - 逐渐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无法轻松,如愿以偿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4. “羞见长燃一盏灯。” - 这盏灯象征着希望和理想,诗人感到羞愧,无法面对自己的追求和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
  • 象征:灯火象征着希望和追求,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体现出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困惑,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夷陵:象征着被贬的苦楚与孤独。
  • 长乐寺:代表一种理想的宁静与精神追求。
  • :象征着希望、理想和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被贬谪的地方是哪里?

    • A. 长安
    • B. 夷陵
    • C. 杭州
    • D. 洛阳
  2. 诗中提到的“长燃一盏灯”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黑暗
    • B. 希望和理想
    • C. 物质的追求
    • D. 社会的纷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涉的《再谪夷陵题长乐寺》与王维的《鹿柴》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矛盾。在王维的诗中,山水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追求相结合,而李涉则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失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涉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