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参寥三首
作者:秦观
武陵渔子入花源,但见秦人不得仙。
会有黄鹂鸣翠柳,何妨白眼望青天。
白话文翻译:
在武陵的渔夫进入了花的源头,只见秦人无法得道成仙。
时常有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唱,何必用冷漠的眼神仰望青天呢?
注释:
- 武陵:指武陵山脉,传说中的桃花源位于此地。
- 渔子:渔夫,这里指代渔民。
- 花源:桃花源,寓意一个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
- 秦人:这里的“秦”指古代的秦国,寓意追求成仙之人。
- 黄鹂:一种鸟,鸣叫声悦耳动听。
- 翠柳:形容柳树的颜色青翠。
- 白眼:形容冷漠的眼神。
典故解析: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隐逸的理想世界,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提到的“秦人”则反映了对追求长生不老、成仙之人心态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字少游,号淳夫,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写词,风格清丽婉约,以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常反映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受深刻。诗人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丽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开头提到的“武陵渔子”进入“花源”,引发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联想,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然而,紧接着的“但见秦人不得仙”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秦人渴望成仙却无缘于此,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
接着,诗中描绘了“黄鹂鸣翠柳”的美好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丽,然而最后一句“何妨白眼望青天”则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屑与无奈,表达了对世俗的冷漠与抛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现实的清醒,又有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武陵渔子入花源”:渔夫进入理想的桃花源,暗示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 “但见秦人不得仙”:秦人渴望成仙,但不得其法,反映现实的无奈。
- “会有黄鹂鸣翠柳”:自然中的黄鹂声声入耳,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何妨白眼望青天”:以冷漠的眼神看待现实,表现对世俗事物的不屑。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黄鹂鸣翠柳”与“白眼望青天”,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的追求比作渔夫进入花源与秦人不得仙,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渔夫的追求与秦人的失落形成对照,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武陵渔子:象征追求理想生活的人。
- 花源:理想境界,代表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
- 黄鹂:自然之美,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翠柳: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传达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武陵渔子入花源”中“渔子”指的是谁? A. 渔夫
B. 农夫
C. 商人
D. 学者 -
诗中“秦人”象征什么? A. 追求财富的人
B. 追求长生不老的人
C. 追求名利的人
D. 追求知识的人 -
诗的最后一句“何妨白眼望青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理想的渴望
B. 对现实的冷漠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A. 渔夫
- B. 追求长生不老的人
- B. 对现实的冷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世界,反映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比较秦观的《次韵参寥三首》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均描绘理想的自然生活,但秦观的作品更强调对现实的无奈和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具理想主义色彩,强调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文学名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