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阳书事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20:57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白话文翻译:

一支笛子一面腰鼓,奏出的声音非常悲凉。
我问这是为了什么,城里的人早晨在送别亡者。
走出城郭,披着茂密的草丛,磨刀准备宰猪羊。
何必再做美好的事情,鬼神离去也没有什么祸患。

注释:

  • :一种管乐器,声音清脆。
  • 腰鼓: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用来伴奏。
  • :指早逝的亡者,通常用于形容年轻人去世。
  • :指城外,城墙外的地方。
  • 莽苍: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磨刀:指磨利刀具,准备宰杀。
  • 佳事:美好、喜庆的事情。

典故解析:

“鬼去百无殃”可理解为:鬼神离去后,便不会有灾祸。此句反映了对死亡的淡然态度,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其词作以婉约著称,诗作则往往更具沉重和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雷阳书事》是秦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生死的深思。在一个充满哀痛的环境中,诗人通过音乐和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

诗歌鉴赏:

《雷阳书事 其二》是一首充满悲凉情绪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笛声和腰鼓声引入,音乐的悲凉与送别的氛围相呼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情境。诗人用“借问此何为”提出了疑问,进一步加深了对送殇之事的思考。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的关注,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出郭的场景,磨刀宰杀的意象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暗示了面对生死的无奈。磨刀向猪羊,似乎在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接受,这种行为在悲伤中显得尤为冷酷,却又是生存的常态。

最后一句“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则是一种对世事的释然,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使是送殇,生活依然要继续,人与鬼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与死亡的深刻认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音乐的悲凉声响,暗示了送别的悲伤。

  •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在音乐声中,诗人发问,揭示了送殇的情景,突显出人们对生命的脆弱感。

  •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描绘出郭外生存的情景,磨刀宰杀的行为带出生活的残酷与无奈。

  •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最后以哲理反思,面对生死,何必追求表面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笛”与“鼓”,“刀”与“羊”,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象征:磨刀象征生活的艰辛,笛声与鼓声则象征生命的脆弱。
  • 拟人:通过“鬼去”表现生死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在悲凉中求生存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 笛与鼓:象征着悲痛的送别场景,音乐的悲凉氛围。
  • 磨刀: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必要。
  • :生死的象征,反映了对死亡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 A. 笛和鼓
    • B. 琵琶和古筝
    • C. 二胡和箫
  2. “何须作佳事”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 A. 生活美好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追求快乐
  3. 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是?

    • A. 悲哀和愤怒
    • B. 释然与接受
    • C. 恐惧与逃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将秦观与李白的作品进行对比,两者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有显著不同,李白的豪放与秦观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