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子通》
时间: 2025-04-29 04:2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告别子通
作者: 李之仪
谢庭兰玉旧闻名,
早岁风流接二兄。
白璧无瑕尊士望,
青云有路蔼乡评。
箪瓢弗改真天乐,
簪绂相高半学生。
授馆不为经宿去,
知心黄宪异袁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告别之情。诗人提到昔日的友情与美名,年轻时与朋友相交甚密。白璧象征着无瑕的品德与高尚的声望,而青云则代表着理想的追求和故乡的评价。尽管生活简朴,但依然感到内心的快乐。诗中提到的“簪绂”意指高雅的才情,诗人认为自己仍在求学的路上。最后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祝福与不舍之情。
注释:
- 谢庭:指谢氏家族,可能是指某个有名的谢氏家族。
- 兰玉:兰花与玉石,象征美好与珍贵,指代朋友的美名。
- 白璧: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 青云:指理想和事业的高峰。
- 箪瓢:古代简单的器物,象征简朴的生活。
- 簪绂:指高雅的装饰,象征才华和地位。
- 黄宪、袁闳:可能是历史人物,象征知己与志同道合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仲明,号修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友情、人生感悟及对自然的热爱,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之仪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祝福,反映了宋代文人重视友情与人际关系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告别子通》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体裁,具有较强的音乐感与节奏感。诗人通过对友情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谢庭兰玉旧闻名,早岁风流接二兄”,即以“兰玉”形容朋友的高洁与美好,描绘出一种温馨的人际关系。接下来的“白璧无瑕尊士望,青云有路蔼乡评”,则以“白璧”与“青云”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理想与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箪瓢弗改真天乐,簪绂相高半学生”带有浓厚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快乐与对理想的追求,尽管生活简朴,仍然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最后两句以“授馆不为经宿去,知心黄宪异袁闳”收尾,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李之仪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告别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谢庭兰玉旧闻名:感谢谢氏家族,昔日因其美名而相识。
- 早岁风流接二兄:早年风流倜傥,与二位兄弟交好。
- 白璧无瑕尊士望:白璧象征无瑕之品德,展现朋友的高尚声望。
- 青云有路蔼乡评:青云象征理想追求,因故乡评价而自豪。
- 箪瓢弗改真天乐: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依然感到快乐。
- 簪绂相高半学生:指自己仍在求学,渴望不断提高。
- 授馆不为经宿去:授课并非为了生计,而是出于热爱。
- 知心黄宪异袁闳:与知己的交往,意在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璧”与“青云”的使用,形象地表达了对品德与理想的追求。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友情与人生理想展开,表达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强调了内心的快乐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兰玉:象征友谊的美好与珍贵。
- 白璧:比喻高尚的品德。
- 青云:象征理想和追求。
- 箪瓢:代表简朴的生活方式。
- 簪绂:象征高雅的才情与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之仪的诗《告别子通》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个人奋斗
- B) 友情与人生理想
- C) 自然景色
-
诗中提到的“白璧”象征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高尚的品德
- C) 美丽的景色
-
“箪瓢弗改真天乐”中的“箪瓢”指的是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简朴的生活
- C) 学习的工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by 李白:同样表现了朋友间的情谊与离别之情。
- 《早发白帝城》by 李白:描绘了离别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李之仪的《告别子通》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为送别之作,前者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深情回忆,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离别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李之仪等宋代诗人的作品及评论。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