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子 梅雨经旬,得陈竹士台庄晚春见怀诗,为倚此调》
时间: 2025-01-11 11:15: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子》
梅雨经旬,得陈竹士台庄晚春见怀诗,为倚此调
又天涯啼鹃声苦,乡心分付梅驿。
蛮笺寄我相思字,醉后唾壶敲缺。
情脉脉。正丝雨萦愁肠断江南笛。
悲怀欲结。想绕枕河流,排空山翠,催梦远飞越。
长安道,扑面惊沙如雪。
惜春还嘅行役。旗亭记曲当垆醉,难解愁人眉缬。
凭落魄。笑马狗衣鹑款话寻驺卒。
旧游须忆。叹讥燕帘疏,调莺槛冷,帆影望遥席。
白话文翻译:
在梅雨季节过去了十天,我在陈竹士的台庄中,感受到晚春的思念,写下这首诗,依照这个调子。
天涯传来苦苦的啼鹃声,乡愁寄托在梅驿。
用蛮笺寄给我相思的字,醉后不慎将唾壶敲破。
情意绵绵,细雨缠绵,愁肠断续如江南的笛声。
悲伤的情怀难以释怀,想要围绕着枕边的河流,远山翠色排空,催促着梦境远飞。
长安的道路上,扑面而来的沙尘像雪一样。
惜春的行役仍在继续,旗亭的曲子在酒坛边醉酒,愁苦难以解脱。
即使落魄,也要笑谈马狗衣鹑,寻找驺卒的踪迹。
旧日的游玩必须铭记,叹息燕帘稀疏,调和莺声冷淡,远帆的影子在遥远的席间。
注释:
- 梅驿: 指梅花的驿站,象征着思乡之情。
- 蛮笺: 一种书写的纸张,这里指寄信的纸。
- 唾壶: 含水的器具,这里用以比喻醉酒后失态的情景。
- 江南笛: 代表着江南地区的音乐和情感。
- 长安道: 指通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着远方和思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延介,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曾任职于官府,因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而受到赞誉。他的风格清新脱俗,以细腻的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梅雨季节的晚春时节写成,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诗中渗透着浓厚的乡愁和对往昔情景的回忆。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子》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梅雨季节中的感怀。诗中“又天涯啼鹃声苦,乡心分付梅驿”的开头,便直接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思乡情怀之中。啼鹃声反映了他心中的苦楚,梅驿则成为了他情感的寄托。
诗的中段描绘了细雨和江南的笛声,情脉脉、愁肠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转而谈到长安的道路,扑面而来的沙尘如雪,形成了一种环境的压迫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最后几句则回忆旧游,叹息当下的落魄与寂寞。在这里,诗人以轻松的口吻谈论马狗和驺卒,似乎在试图通过回忆来缓解内心的忧愁,但实际上却更显得无奈与悲伤。
整首诗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雨经旬:梅雨已过十天。
- 得陈竹士台庄晚春见怀诗:在陈竹士的台庄中感受到晚春的思念,写下此诗。
- 又天涯啼鹃声苦,乡心分付梅驿:远方的啼鹃声令人心苦,乡愁寄托在梅驿。
- 蛮笺寄我相思字,醉后唾壶敲缺:用蛮笺寄信表达思念,醉酒后失态的情景。
- 情脉脉:情感绵绵不绝。
- 正丝雨萦愁肠断江南笛:细雨缠绕,愁肠如江南的笛声般断续。
- 悲怀欲结:悲伤的情怀难以解脱。
- 想绕枕河流,排空山翠,催梦远飞越:想要环绕着河流,远山翠色排空,催促着梦境远飞。
- 长安道,扑面惊沙如雪:长安的道路,沙尘扑面而来如雪。
- 惜春还嘅行役:惜春的行役仍在继续。
- 旗亭记曲当垆醉,难解愁人眉缬:酒馆的曲子在耳边,愁苦难以解脱。
- 凭落魄:即使落魄,仍想寻求快乐。
- 笑马狗衣鹑款话寻驺卒:即使落魄也要笑谈马狗衣鹑,寻找驺卒的踪迹。
- 旧游须忆:旧日的游玩必须铭记。
- 叹讥燕帘疏,调莺槛冷,帆影望遥席:叹息燕帘疏落,莺声冷淡,远帆的影子在遥远的席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沙如雪”比喻沙尘的飞扬,形象生动。
- 拟人:情感的描绘如“情脉脉”,生动传达诗人的情感状态。
- 对仗:如“悲怀欲结”与“情脉脉”,形成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梅雨季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啼鹃: 象征思乡与离愁。
- 梅驿: 寄托乡愁的地点。
- 江南笛: 代表故乡的音乐与情感。
- 长安道: 象征远方与归属。
- 旧游: 代表美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驿”象征什么? a) 旅行的终点
b) 思乡的情感
c) 自然景观
答案: b -
“情脉脉”中的“脉脉”指的是什么? a) 清新
b) 细腻的情感
c) 激荡的思绪
答案: b -
诗人通过“长安道,扑面惊沙如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旅途的快乐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孤独与无奈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杜牧的《秋夕》
诗词对比:
对比戴延介的《摸鱼子》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为直白,而戴延介则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他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