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寄怀叶遐庵》
时间: 2025-01-27 03:33:14意思解释
解连环·寄怀叶遐庵
原文展示:
众芳消歇。便春鹃叫尽,尚余凝血。正冷落孤蕊零枝,又风雨杳冥,那堪攀折。故国东风,早换了一番蜂蝶。看沧波薄照,乱草暝烟,总颦眉睫。依依为谁怨别。想婵娟照影,千里明月。笑众女谣诼蛾眉,自玉佩兰纕,满襟馨洁。翠袖琅玕,倘念我天寒娇怯。渺相思望中雁字,暮云万叠。
白话文翻译:
百花已经凋谢,春天的杜鹃声也已停止,留下一片凝重的气息。正当冷落的孤花在微风细雨中凋零,难以忍受这样的孤独与萧条。故乡的东风已经换来了新的蜂蝶,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杂草丛生,烟雾弥漫,我也只能愁眉苦脸。依依不舍,究竟是为谁而怨恨离别呢?想起那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我的影子,千里之外的明月。笑看众多女子在吟唱着,宛如玉佩与兰草的清香,满怀清雅。穿着翠袖的我,若是想念你,天冷时也会显得娇弱。渺茫的相思中,望着那飞过的雁字,层层叠叠的晚云。
注释:
- 芳:指花草。
- 春鹃:春天的杜鹃,象征着凋零的春色。
- 凝血:形容情感深重。
- 孤蕊:孤独的花。
- 故国东风:指故乡的春风。
- 蜂蝶:比喻美好的事物。
- 颦眉睫:形容愁苦的神情。
- 婵娟:美好的月亮。
- 蛾眉:形容女子的美丽。
- 馨洁:形容香气清雅。
典故解析:
- 杜鹃:古诗中常用作春天的象征,寓意凋零。
- 明月:常用作思念的象征,表达对远方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咏雩,近代诗人,以抒情见长,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抒发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解连环·寄怀叶遐庵》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与个人情感的纠葛。诗中开头提到“众芳消歇”,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无奈与孤寂。随着杜鹃声的消失,春天的生机似乎也随之而去,诗人由此引发对孤独的思考。接下来的描绘中,孤蕊与风雨的交织,呈现出一种无助的凄凉。故乡的东风带来了新的蜂蝶,似乎在提醒人们春天的轮回,但诗人却难以释怀这份离别的忧愁。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采用了“依依为谁怨别”的反问,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深情。明月的意象则加深了思念的气氛,象征着遥远的亲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由哀愁渐渐转向对美好回忆的依恋,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和情感寄托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众芳消歇”:表达春天花儿凋零的景象。
- “便春鹃叫尽,尚余凝血”:杜鹃声停,情感沉重。
- “正冷落孤蕊零枝”:描绘孤独的花枝和寒冷的环境。
- “故国东风,早换了一番蜂蝶”:故乡的春风带来了新的生命,但诗人心中仍有留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蜂蝶”比喻美好事物。
- 拟人:如“颦眉睫”,赋予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浓厚的思乡情怀。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脆弱。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远方。
- 杜鹃: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众芳”指的是什么?
- A) 百花
- B) 绿叶
- C) 明月
-
“依依为谁怨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答案:
- A) 百花
-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咏雩的《解连环·寄怀叶遐庵》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感伤,但黄咏雩的诗中更注重自然的描写,而李清照则突出了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