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甲戌冬述职旋滇丙子春量移浙江夏五复擢楚督寻入觐之任计两年中行三万余里将至楚纪以诗》
时间: 2025-01-10 22:4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岁频为万里行,滇黔吴越又蛮荆。
承恩半载连移节,入觐逾年两到京。
敢谓识途询老马,生惭迁木类新莺。
汉皋湘浦曾游地,此日重来倍眼明。
白话文翻译
在晚年的我频频出行万里,途经滇黔、吴越以及蛮荆之地。
承蒙恩宠,短短半年内我几次调动,入京朝见已有一年多,两度到达京城。
我敢说自己熟悉路途,却又惭愧如同刚迁徙的树木与新莺。
曾在汉皋和湘浦游历的地方,如今重来,眼界更加开阔。
注释
- 晚岁:指诗人年纪已大。
- 万里行:形容出行的距离很远。
- 滇黔吴越:指云南、贵州、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越地(今浙江、福建一带)。
- 承恩:接受恩惠,这里指受到皇帝的恩宠。
- 入觐:指进京朝见皇帝。
- 老马:比喻经验丰富的人。
- 迁木类新莺:比喻刚迁居的树木与刚孵出的新莺,形容对新环境不熟悉。
- 汉皋湘浦:指汉水的岸边和湘江的岸边,都是诗人曾经游历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玉庭,清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身处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他的诗作常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为主,语言淳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多次出行与调动后的感悟与反思,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所游历之地的深刻印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晚年多次出行的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感悟与思考。诗的开头“晚岁频为万里行”,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入主题,抒发了年长之人对出行的无奈与感慨。接下来的“滇黔吴越又蛮荆”,通过地名的列举,展现了他所经历的广泛地域,体现了他在仕途上的奔波与劳碌。
诗中“承恩半载连移节,入觐逾年两到京”,表明他在受宠期间的多次调动与朝见,反映出官场的风云变幻与个人命运的无常。“敢谓识途询老马”,自谦地表达出自己虽有经验,但面对新环境仍然感到陌生。最后两句“汉皋湘浦曾游地,此日重来倍眼明”则是对过往游历的回忆,重游故地时,眼界与心境的变化,让人感到一种时光流逝后的感悟与智慧。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地理的广阔与人生的漂泊,更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岁频为万里行”:诗人年纪已大,但仍旧频繁出行,表达一种无奈与责任。
- “滇黔吴越又蛮荆”:列举多地,体现了行程的遥远和繁杂。
- “承恩半载连移节”:短时间内多次调动,暗示仕途的不稳定。
- “入觐逾年两到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两次进京朝见,显示出他在官场中的高频率活动。
- “敢谓识途询老马”:自谦,虽有经验,但仍感到陌生。
- “生惭迁木类新莺”:将自己比作迁木与新莺,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对新环境的无所适从。
- “汉皋湘浦曾游地”:回忆过去游历的地方,暗含对时光的感慨。
- “此日重来倍眼明”:重游故地,视野与心境的变化,体现出人生的智慧与成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老马”比喻有经验的人,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承恩半载连移节,入觐逾年两到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地名的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与广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考,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里行:象征着人生命途中的漂泊与艰辛。
- 老马:象征着经验与智慧。
- 迁木与新莺:象征着对新环境的陌生与适应过程。
- 汉皋湘浦:象征着过往的美好记忆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滇黔吴越”是指哪些地方?
A. 北京、上海
B. 云南、贵州、江苏、浙江
C. 四川、湖南 -
“敢谓识途询老马”中“老马”指的是什么?
A. 年长的马
B. 有经验的人
C. 往日的朋友 -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自己的成就
B. 人生的旅途与时光流逝
C. 对他人的评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孙玉庭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经历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