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时间: 2025-01-11 05:5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王吉昌 〔元代〕
慧驱茅塞开心地。气养氤氲纯粹。
三奇聚鼎,炎炎火里,丹花吐瑞。
海底上清吹。异香喷芳姿肥腻。
被木童拈弄,飞行无碍,宝光衬,彩霞炽。
奥室清凉常媚。廓胸襟冰霜光被。
烟消火灭,云收雾敛,顿成不二。
头角逍遥,事混河沙,光尘不异。
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明亮、充满灵气的境界。首先,诗人提到通过智慧的驱动,驱走了心中的障碍,心灵也因此变得开阔。接着,诗中提到自然的气息汇聚成浓雾,显得纯净而美好。在火焰的熏陶下,奇花异草竞相开放,展现出吉祥的气息。接着,诗人描绘了海底的清风,散发出异香,令人神往。木童玩耍,飞翔自如,周围的宝光、彩霞映衬着这一切,仿佛在讲述一个神秘的故事。随后,诗人转向内心的宁静,冰霜般的光辉包裹着宽广的胸怀,烟火消散,云雾退去,顿时领悟到了真理的本质。最后,诗人描绘了逍遥的心境,事物的纷杂如同河沙,光与尘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最终达到了明悟的境界。
注释
- 慧:智慧、聪明。
- 茅塞:比喻心中障碍、困惑。
- 氤氲:雾气弥漫的样子,形容气氛浓郁。
- 三奇聚鼎:指自然的奇特景象汇聚在一起。
- 丹花吐瑞:指美丽的花朵绽放,象征着吉祥。
- 宝光:象征着美好与神秘的光辉。
- 菩提位:指证得佛果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吉昌是元代诗人,以其词作见长。他的诗词常展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富有哲理性和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水龙吟》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水龙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意象的作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内心的开阔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启迪。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象时,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更多地是内心情感的反映。他通过自然现象,如“丹花吐瑞”和“海底上清吹”,展示了宇宙的和谐与美好。诗中“烟消火灭,云收雾敛”的意象,体现了人内心杂念的消散与领悟的瞬间,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这首诗也展现了王吉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结合了诗人对自身境界的探索,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意象空间。诗的最后一句“证菩提位”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理解与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慧驱茅塞开心地:智慧驱散了心中的障碍,内心变得开阔。
- 气养氤氲纯粹:自然的气息滋养出浓郁而纯净的氛围。
- 三奇聚鼎,炎炎火里,丹花吐瑞:奇特的景象在火焰中汇聚,吉祥的花朵绽放。
- 海底上清吹:海底的清风轻轻吹拂。
- 异香喷芳姿肥腻:散发出异样的香气,姿态优美而丰腴。
- 被木童拈弄:木童玩弄这些景象。
- 飞行无碍,宝光衬,彩霞炽:飞翔毫无阻碍,周围有宝光和彩霞的衬托。
- 奥室清凉常媚:内心的清凉常常令人愉悦。
- 廓胸襟冰霜光被:心胸开阔,冰霜般的光辉包裹。
- 烟消火灭,云收雾敛,顿成不二:杂念消散,顿时领悟真理。
- 头角逍遥,事混河沙,光尘不异:心境逍遥,事物纷繁如河沙,光与尘无差别。
- 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这是真理的初始状态,清虚的法体,证得了菩提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灵的障碍比作“茅塞”。
- 拟人:木童的玩弄使自然景象生动。
- 对仗:如“烟消火灭,云收雾敛”形成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表现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传达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慧:智慧与理智的象征。
- 丹花:吉祥、美好的象征。
- 宝光:美好与神秘的象征。
- 菩提:智慧与觉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龙吟》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王吉昌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丹花吐瑞”象征什么? A) 祥瑞
B) 凶兆
C) 贫瘠 -
“烟消火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恼怒
B) 宁静
C) 忧伤
答案:
- B) 王吉昌
- A) 祥瑞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吉昌的《水龙吟》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都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但王吉昌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山水的豪情与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