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

时间: 2025-01-10 19:27:15

盈盈碧落,迢迢银汉,料有双星暗渡。

休从天上问人间,又却被、纤云遮住。

华年似水,尘欢如梦,莫使它生重误。

今宵纵是负佳期,却种得、相思无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七夕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盈盈碧落,迢迢银汉,料有双星暗渡。
休从天上问人间,又却被纤云遮住。
华年似水,尘欢如梦,莫使它生重误。
今宵纵是负佳期,却种得相思无数。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的天空下,遥远的银河中,想必有双星在暗中相会。
不要从天上去询问人间的事,结果却被轻薄的云彩遮住。
美好的年华如流水,尘世里的欢乐如梦,千万不要让它们带来重大的误会。
今夜即使错过了良辰美景,却种下了无尽的相思。

注释:

  • 盈盈碧落:清澈的天空,形容夜空的美丽。
  • 迢迢银汉:遥远的银河,形容星河的浩瀚。
  • 料有双星暗渡:猜测天上的双星正在悄悄相会。
  • 纤云遮住:细薄的云彩遮挡了视线。
  • 华年似水:美好的年华像流水一样匆匆流逝。
  • 尘欢如梦:世俗的欢乐如梦一样虚幻。
  • 负佳期:错过美好的时光。
  • 相思无数:无尽的思念。

典故解析:

“鹊桥仙”是指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寓意着爱情的坚贞与期盼。这个典故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是清代的一位词人,他的作品多描绘男女爱情、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七夕之际,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 七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盈盈碧落”和“迢迢银汉”两个意象,描绘出七夕夜空的宁静与美丽,营造出浪漫的氛围。接着,作者用“休从天上问人间”来表达对人间缘分的无奈和渺小感,暗示即使天上的星星相聚,地面上的人们却常常错过良缘。整首词通过“华年似水,尘欢如梦”的感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让短暂的欢乐变成遗憾。最后一句“却种得相思无数”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尽的思念。整体而言,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深沉思考,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盈盈碧落:描绘夜空的清澈与美丽。
    2. 迢迢银汉:形容遥远的银河,暗示牛郎织女的距离。
    3. 料有双星暗渡:猜测双星在悄然相会,象征着恋人间的秘密交流。
    4. 休从天上问人间:劝人不要轻易询问他人的缘分,表达人间爱情的复杂。
    5. 又却被纤云遮住:细腻的云彩遮挡了视线,象征着缘分的难以把握。
    6. 华年似水:比喻青春年华如流水般迅速流逝。
    7. 尘欢如梦:世俗的欢乐像梦一样虚幻,不真实。
    8. 莫使它生重误: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避免产生遗憾。
    9. 今宵纵是负佳期:即使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10. 却种得相思无数: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表达对爱情的执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年华比作流水,强调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华年”“尘欢”赋予情感,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添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传达出爱情的美好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银河:象征着爱情的距离与期盼。
  • 双星:代表牛郎织女,象征相爱的情侣。
  • 云彩:象征着阻碍与无奈。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短暂。
  • :代表虚幻的世俗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牛郎织女是通过什么方式相会的? A. 月光
    B. 鹊桥
    C. 细雨
    D. 星星

  2. “华年似水”中的“水”比喻了什么? A. 爱情
    B. 时间
    C. 梦想
    D. 欢乐

  3. 诗中“尘欢如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的真实感
    B. 欢乐的虚幻感
    C. 追求快乐
    D.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牛郎织女》: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对历史的感怀,间接表现爱情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相见欢》(李煜)与《鹊桥仙》都涉及爱情与离别的主题。李煜的作品更着重于个人的悲伤与无奈,而袁克文则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两者都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词人研究》
  • 《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