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门送别》

时间: 2025-01-24 18:45:25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白话文翻译:

在东城与老朋友告别,正值腊月的花期迟迟到来。
我无怨无悔地乘舟远去,就像两地的春天一样。
洛阳的花儿开得鲜艳,小平津的水面碧绿如翡翠。
今天我们不再相见,只有黄莺的歌声在耳边不断回响。


注释:

  1. 故人:老朋友,指与自己有深厚情谊的人。
  2. 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通常是冬季。
  3. 芳辰:指花香四溢的时节,寓意春天的来临。
  4. 孤舟:孤独的船只,象征离别的孤独心情。
  5. 洛阳苑:指洛阳的园林,象征繁华之地。
  6. 小平津:一处水域,可能指小河或水面平静的地方。
  7. 莺声:黄莺的叫声,象征春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储光羲(约703年-770年),唐代诗人,字景升,号国华,晚号白水居士,曾任官员,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切而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正值腊月,作者在东城与朋友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洛阳东门送别》是储光羲在与朋友告别时所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的开头“东城别故人”直接点明了主题,带有一种直白而真诚的情感。接下来的“腊月迟芳辰”,则通过对季节的描写,反衬出离别的愁苦和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心痛,即使是孤舟远行,但心中仍然怀有对友谊的珍惜和期待。此句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苦楚,也暗含了两地虽远,但春天的景象依然可以相通的美好愿望。

后两句“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似乎在提醒离别的朋友,春天的美好依然存在。此外,“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则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反映了人情的冷暖,虽有莺声悦耳,但友人却无法相见,显得更加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出离别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惆怅氛围,深刻地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东城别故人”:在东城与老朋友告别,地点明确,情感直接。
    • “腊月迟芳辰”:时间背景描绘出季节的寒冷与春天的期待。
    •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与希望。
    •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描绘了洛阳的美景,突出春天的气息。
    •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强调了离别的痛苦与黄莺的歌声形成的对比。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绿小平津”与“花明洛阳苑”,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离别比作孤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象征:莺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反衬出离别的孤独。
  3.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体现了唐代人的情感细腻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1. 东城:象征着故乡与亲情。
  2. 腊月:象征着寒冷与离别的时节。
  3. 孤舟:象征着孤独与离别的心情。
  4. 洛阳苑:象征着繁华与生命的美好。
  5. 莺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人”指的是谁? A. 亲人
    B. 老朋友
    C. 同事
    D. 陌生人

  2. “腊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 诗中的“孤舟”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离别
    C. 旅行
    D. 快乐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送别》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比较储光羲的《洛阳东门送别》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都表现了离别的情感,然而储光羲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王勃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中国古典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