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时间: 2025-01-24 18:44:46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白话文翻译:

在万国朝拜的盛景中,东边的道路显得特别悠长。
我的一生美好无比,乘着高车前往春坊。
出入于蓬山之中,悠闲自在地徘徊在伊水之畔。
伯鸾夜游太学,夜深时彼此遥望。
落日高悬在王宫之上,秋风轻拂着洞房。
多次提到我们之间的距离遥远,不知不觉中已迎来了朝光。

注释:

  • 万国朝天:指各国的使者朝拜天子,形容盛况。
  • 东隅:指东方的角落,暗喻时间或空间的延续。
  • 吾生美无度:表示自己的人生美好而无法用尺衡量。
  • 春坊:指春天的殿堂,这里可以理解为朝廷。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 伊水:指伊河,古代的美丽河流,象征自然景观。
  • 伯鸾:指伯鸾(传说中的人物),文人雅士,代表知识与文化。
  •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象征着知识的殿堂。
  • 朝光:比喻清晨的光辉,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俊秀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以一种闲适的心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结构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开篇描绘了各国朝拜的盛况,展现出大国的气度与自信,而“东隅道最长”则暗示了人生的道路漫长,充满希望与机遇。接着,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与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向往那种隐逸的生活。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友谊的珍视。落日和秋风的意象,则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蕴含着对美好时光的感慨。最后一句“屡言相去远”则引发了对离别的思考,表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国朝天中:形容各国使者聚集在朝廷,气氛热烈。
  • 东隅道最长:比喻人生道路漫长,充满未知与可能。
  • 吾生美无度:自我肯定,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
  • 高驾仕春坊:借助高车身处官场,反映其官场生活。
  • 出入蓬山里:象征追求自由的生活状态。
  • 逍遥伊水傍:描绘悠闲自在的自然景观。
  • 伯鸾游太学:表达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
  • 中夜一相望:深夜时分的思念与约定。
  • 落日悬高殿:夕阳西下,象征时间的流逝。
  • 秋风入洞房: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暗示心绪。
  • 屡言相去远: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情感。
  • 不觉生朝光:突显新希望的到来,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万国朝天”和“东隅道”来比喻盛大的场景和人生的漫长。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意象:落日、秋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诗人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既有对自由的追求,又有对知识和友谊的珍视,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国:象征广阔的世界与人际交往。
  • 东隅:隐喻时间的流转与人生的延续。
  • 蓬山:代表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 伊水: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逍遥。
  • 落日:时间的象征,暗示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隅道最长”指的是什么? A. 时间的延续
    B. 地理位置
    C. 美丽的风景
    D. 国家之间的距离

  2. “吾生美无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A. 失落
    B. 满足
    C. 忧虑
    D. 不安

  3. 诗中提到的“伯鸾”指的是谁? A. 一位神仙
    B. 一位文人
    C. 一位国君
    D. 一位农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洛中贻朝校书衡》均描绘自然美景,前者更多着重于山水的景观,后者则结合了人际关系与人生哲学。
  • 《鹿柴》通过静谧的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考,而《洛中贻朝校书衡》则在繁华中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