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从军行》
时间: 2025-02-04 16:12: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贻从军行
作者: 储光羲 〔唐代〕
取胜小非用,来朝明光殿。
东平不足先,梦出凤林间。
梦还沧海阙,万里尽阴色。
岂为我离别。
马上吹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
男儿悬弧非一日,君去成高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出征的思考,胜利并不是小事,明朝要去的地方是明光殿。东平未必能先行,梦中我走出了凤林。梦中又回到了沧海的阙楼,万里之外尽是阴影。难道这只是为了我的离别?马上吹起的笛声伴着寒风,路旁舞剑的情景犹如春雪飞舞。男儿的志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君子离去,便是要成就一种高尚的品格。
注释
- 取胜小非用:获得胜利并非易事。
- 明光殿:指的是明亮的光辉之地,象征荣耀和成就。
- 东平:地名,可能是指东平地区,意指前往的地方。
- 凤林:梦中之地,象征着美好和高尚的追求。
- 沧海阙:象征着遥远的地方,可能暗指理想的远方。
- 阴色:阴暗的颜色,象征着不安和忧虑。
- 悬弧:指射箭的姿态,象征着男子的勇敢和追求。
典故解析
- 凤林:在中国文化中,凤常象征美好和吉祥,凤林则是美好的归宿。
- 高节:指高尚的品德和志向,反映出古代士人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作品在当时较为流行,以抒情和描写士人志向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而富有气势,常常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储光羲身处的动荡时代,士人们普遍面临着追求个人理想与国家责任之间的矛盾。诗中表现出对出征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离别的忧虑,也有对理想的向往,体现了士人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感。
诗歌鉴赏
《贻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出征士人心境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提到“取胜小非用”,即胜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暗示出征的艰难与荣耀的取得并非唾手可得。接下来的“梦出凤林间”则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境界,凤林象征着美好的追求,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的渴望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马上吹笛起寒风”,描绘出在严寒的环境中,士人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而“道傍舞剑飞春雪”则将春天的美好与战士的英勇结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士人虽身处战斗,却不失豪情和风度。
最后一句“君去成高节”更是深化了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对理想与品德的追求,强调了男儿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尽管离别在即,但追求理想的决心从未动摇。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简练而意味深远,情感真挚,展示了唐代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取胜小非用:强调胜利的来之不易。
- 来朝明光殿:希望未来能达到辉煌的成就。
- 东平不足先:对前方道路的不确定性。
- 梦出凤林间:理想的追求,象征美好的未来。
- 梦还沧海阙:对理想的追寻与现实的对比。
- 万里尽阴色:遥远的地方充满阴暗与忧虑。
- 岂为我离别:质疑离别的意义。
- 马上吹笛起寒风:描绘士人面对寒冷的勇气。
- 道傍舞剑飞春雪:英勇与美好的结合。
- 男儿悬弧非一日:强调追求理想的持久性。
- 君去成高节:离别之际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和环境结合,如“梦出凤林”比喻理想。
- 对仗:如“马上吹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凤林、沧海等意象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出征士人心境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以个人的离别为契机,反映出对国家和理想的责任感,传达了高尚的品德和勇敢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林:象征理想与美好,寄托诗人对未来的渴望。
- 沧海阙:代表遥远的理想与追求,体现了对故乡和理想的思念。
- 寒风:象征困境与挑战,表现出士人不屈的斗志。
- 春雪:结合了美好与战斗的意象,反映出士人生活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取胜小非用”是什么意思? A. 胜利是小事
B. 胜利并非易事
C. 胜利是必然 -
“梦出凤林间”意指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追求
C. 离别的悲伤 -
诗中提到的“高节”代表什么? A. 低贱的品德
B. 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C. 普通人的生活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对理想和人生的思考。
- 《夜泊牛津》:李白的名篇,描绘士人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出塞》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均表达了士人面对战争的复杂情感。不同之处在于《出塞》更注重于战争的残酷,而《贻从军行》则强调对理想的追求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