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小山幽彻》

时间: 2025-04-25 02:11:50

小山幽彻。

遍地堆香雪。

只恐今宵入梦,梦到处、魂孤绝。

八公头已雪。

淮南分半席。

莫道淹留何事,且长啸、对佳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小山幽彻
作者: 吴潜 〔宋代〕

小山幽彻。
遍地堆香雪。
只恐今宵入梦,
梦到处魂孤绝。
八公头已雪。
淮南分半席。
莫道淹留何事,
且长啸对佳月。

白话文翻译:

小山静谧而幽深,
满地都是香雪。
唯恐今夜入梦,
梦中到处都是孤独的灵魂。
八公山头已经覆盖了雪。
淮南分开了半席。
别再说什么留恋之事,
不如高声长啸对着明月。

注释:

  • 幽彻:幽静而深邃。
  • 香雪:指雪花,因其洁白如香花故称。
  • 魂孤绝:灵魂孤独而无依。
  • 八公头:指八公山,位于淮南地区,因其形状像八位老者而得名。
  • 淮南: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 半席:指一半的席位,这里可理解为对饮食的留恋。
  • 长啸:高声呼喊,表达情感的方式。
  • 佳月:美好的月亮,象征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子渊,号南轩,宋代诗人,生活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吴潜以其清新、淡雅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潜的晚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小山幽彻》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词作,诗人在描绘小山的幽静与雪的香气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哲思。词的开头便以“小山幽彻”引入,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遍地堆香雪”,通过香雪的描写,增强了自然的美感,给人以清新之感。

“只恐今宵入梦,梦到处魂孤绝”则展现了诗人对梦境的担忧,梦中孤独的灵魂使得词意更加深沉,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孤独感。接下来的“八公头已雪”,则转而描绘八公山的雪景,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淮南分半席”一句,似乎在回忆与友人共饮的时光,又暗示了离别的悲伤。最后一句“莫道淹留何事,且长啸对佳月”,则是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告诫人们不要过于留恋,而应当以长啸对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强烈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精神状态,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孤独与自然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山幽彻:描写小山的静谧、深邃,暗示内心的宁静。
  2. 遍地堆香雪:雪花如香花般洁白,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3. 只恐今宵入梦,梦到处魂孤绝:担忧梦境中的孤独,表现内心的忧愁。
  4. 八公头已雪:描绘八公山的雪景,象征时间的流逝。
  5. 淮南分半席:回忆与友人共饮的情景,反映离别的伤感。
  6. 莫道淹留何事,且长啸对佳月:劝诫放下过往,面对明月高声长啸,表现出洒脱与达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香雪,增强了形象性。
  • 拟人:通过“长啸”来表达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思考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友谊的眷恋与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山:象征宁静与自然。
  • 香雪:代表纯洁与美好。
  • 孤魂:暗示孤独与思索。
  • 佳月:象征美好的时光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小山幽彻”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热闹喧嚣
    B. 安静深邃
    C. 纷繁复杂

  2. “遍地堆香雪”中的“香雪”指的是什么?
    A. 香花
    B. 雪花
    C. 香味

  3. 诗人对孤独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绝望
    C. 思考与感慨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吴潜与王维的作品,两位诗人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吴潜更强调孤独感,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