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屏山赠欧阳叔弼》
时间: 2025-02-04 15:4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漫郎天骨清,生与世俗异。
学道新有得,为贫聊复仕。
每于红尘中,常起青霞志。
屏山辍赠子,莫遣污簪珥。
寓目紫翠间,安眠本非睡。
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苏轼对高洁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与世俗的不同。诗人认为自己天生骨气清白,与世俗有着明显的差异。修道有所领悟,虽然身处贫困,但也不愿意轻易入仕。每当身处红尘之中,心中总会涌起对青云志的追求。写这首诗是为了在屏山赠送给友人,希望他不要让世俗的污染玷污自己的追求。凝视着紫色和绿色的自然景色,安息并非真正的睡眠。在梦中,他化作一只仙鹤,飞入长松寺中,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注释:
字词注释:
- 漫郎:漫游的年轻人,指心态自由的人。
- 天骨:天生的品格、气质。
- 青霞志:指向往高远理想的志向。
- 簪珥:指耳饰和发饰,象征世俗的繁华与污浊。
- 寓目:寓意观看、观赏。
- 安眠本非睡:在此句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并非单纯的睡眠。
典故解析:
- 长松寺:暗指修道的场所,象征清静、超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内容广泛,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他在屏山与友人相聚,表达了自己对高洁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呈现出苏轼对人生理想的坚定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开篇以“漫郎天骨清”引入,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接下来的“生与世俗异”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世俗的超脱。诗中反复提及对“青霞志”的追求,表现出他虽身处红尘,但内心始终向往着高远的理想世界。
“屏山辍赠子”一句,寄情于自然,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也传达了希望友人保持清白之志的期望。最后几句描绘了他对理想境界的渴望,梦中化为鹤,象征着超凡脱俗的追求,飞入长松寺则是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郎天骨清:描绘了诗人清高的气质。
- 生与世俗异:强调与世俗的不同,表明诗人对世俗的拒绝。
- 学道新有得:表达了他在修行中有所领悟的自豪感。
- 为贫聊复仕:即使贫困也不愿意入仕,彰显其高洁的志向。
- 每于红尘中:反映出他身处繁杂世俗的状态。
- 常起青霞志:即使身在尘世,心中依然向往高远的理想。
- 屏山辍赠子:在屏山赠送友人,寓意情谊深厚。
- 莫遣污簪珥:希望友人保持清白,不被世俗污染。
- 寓目紫翠间:在自然中寻找宁静和慰藉。
- 安眠本非睡:真正的安宁不在于睡眠,而在于内心的平静。
- 梦中化为鹤:象征追求理想的自由。
- 飞入长松寺:渴望超脱世俗,归入宁静的理想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梦中化为鹤”形象地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 对仗:如“红尘中”与“青霞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内心追求。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苏轼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一位文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强调了灵魂的自由与独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霞:象征理想、清高、追求。
- 红尘:指世俗生活,象征纷繁复杂的现实。
- 紫翠:代表自然美景,象征内心的宁静。
- 鹤:象征超脱与自由,代表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长松寺:象征清静与超脱,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霞志”指的是什么? A. 对自然的向往
B. 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C. 对世俗生活的沉迷
答案:B -
“梦中化为鹤”是什么意思? A. 诗人想要变成鸟
B. 追求自由与理想生活
C.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红尘”是指? A. 自然景色
B. 世俗生活
C. 诗人的理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轼的这首诗强调个人理想与世俗的对立,而李白在《将进酒》中则展现了对生活的洒脱与豪放。两者皆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苏轼更为清幽内敛,而李白则更显豪放奔放。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