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轼《送先人下第归蜀》
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
哀哉魏城君,宿草荒新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东边的田间小路在哪里呢?在寒食节的江边,通往何处?可悲啊,魏城的君子,您在荒草丛生的新墓里长眠。
注释
- 东阡:东边的小路,阡指田间小路。
- 寒食:寒食节,指清明前的一天,古时这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 江头路:江边的小路,指在江边走的路。
- 哀哉:感叹,表示悲伤。
- 魏城君:指一位名叫魏城的君子,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宿草:宿草,指长满了草的地方,表示荒凉。
- 新墓:新建的坟墓,指刚刚埋葬的地方。
典故解析
“寒食”是古代汉族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的第二天,纪念介之推。这个节日与祭祀有关,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魏城君可能是与苏轼有一定交情的人物,表达了对他的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广泛受到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的一次送别场合,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魏城君”可能是苏轼的朋友或亲人,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逝者的怀念。开头两句“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寒食节的时节,江边的小路显得格外清冷。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隐喻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哀哉魏城君,宿草荒新墓”则是直接对逝者的哀悼,使用“宿草”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墓地的荒凉,突显了生者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清淡的景象与深沉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惆怅与哀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阡在何许”——询问小路的去向,表现了对行踪的迷茫。
- “寒食江头路”——寒食节的时节,路边的景象,增添了时空的孤寂感。
- “哀哉魏城君”——直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情感真挚。
- “宿草荒新墓”——描绘墓地的荒凉,暗示生命的脆弱与逝去。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东阡”和“寒食”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对立。
- 拟人:将“宿草”与“荒新墓”结合,生动地展现了荒凉的墓地景象。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 东阡:象征着人生路途,暗示迷茫与寻求。
- 寒食:代表着祭奠与怀念,反映了对逝者的思念。
- 新墓: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荒凉,暗示生死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日的意义是什么? A. 纪念亲人
B. 祭祀神明
C. 赏花
D. 吃热食 -
“东阡在何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迷茫
C. 愤怒
D. 无聊 -
诗中提到的“魏城君”可能指的是: A. 苏轼的朋友
B. 一位历史人物
C. 苏轼的亲人
D. 不确定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逝者的情感与哀思,而李白则表现出对生命的豪放与饮酒的快意,两者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