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白词》
作者: 苏轼
雷阗阗,山昼晦。
风振野,神将驾。
载云罕,从玉虯。
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白话文翻译
雷声轰鸣,山中白昼变得昏暗。
狂风在野外呼啸,神明驾车而来。
云层稀薄,像龙一样的玉虯在空中飞舞。
干旱已经很严重,急切地想去救助,但道路阻塞,难以修通。
注释
- 雷阗阗:雷声轰鸣的样子,形容雷声的浩大。
- 山昼晦:山中的白昼变得昏暗,暗示天气的变化。
- 风振野:风在野外猛烈振动,形容风势强劲。
- 神将驾:神明驾车而来,表示神明的降临。
- 载云罕:载着云彩,"罕"指稀少,形容云朵不多。
- 玉虯:传说中的龙,象征着祥瑞。
- 旱既甚:干旱的情况非常严重。
- 蹶往救:急切地想去救助。
- 道阻修兮:道路被阻碍,难以修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尤其以词作闻名于世,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局面。
创作背景
《太白词》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朝政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歌鉴赏
《太白词》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景象与深沉情感的作品,苏轼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描绘,传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中开头的“雷阗阗”,用拟人的手法将雷声形象化,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接着“山昼晦”,则通过对比,表现出自然的威力与不确定性。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风雨雷电,更是反映了内心的焦虑与无奈。风的猛烈,神的降临,似乎在昭示着某种转机,但“道阻修兮”的结尾又将希望压制在了现实的苦涩之中。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张力,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事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雷阗阗,山昼晦
描绘了雷声轰鸣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天气的变化,暗示可能会有暴风雨来临,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
风振野,神将驾
风声如雷,野外的景象变得猛烈,神明的到来预示着转机,也暗示着人们对神明的期盼与依赖。 -
载云罕,从玉虯
云层稀薄,象征着希望的微弱,玉虯的出现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着某种美好的愿望。 -
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表达了对干旱的严重性和急迫感,然而道路的阻碍又体现了现实的无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雷阗阗”,“风振野”,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使其更生动。
- 对仗:如“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云、风、雷等自然元素象征着天意和人间的苦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神明的期盼,展现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象征天威与自然的不可控制。
- 风:表示变化无常的力量,暗示社会动荡。
- 云:象征希望的渺茫与不确定。
- 旱:反映人间疾苦,预示着生存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雷阗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平静的湖面
B. 雷声轰鸣的景象
C. 风平浪静的夜晚
答案:B -
“道阻修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神将驾”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人们的希望与依赖
C. 个人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太白词》和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事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现实困境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与放纵。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