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绣衾》
时间: 2024-09-19 21:4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恋绣衾
蒋捷 〔宋代〕
茜金小袖花下行。
过桥亭倚树听莺。
被柳线低萦鬓,
绀云垂钗凤半横。
红薇影转晴窗昼,
漾兰心未到绣絣。
奈一点春来恨,
在青蛾弯处又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花下悠然行走的情景。她穿着红色金丝小袖子,过桥时倚靠在树上静静听着黄莺的鸣叫。若有柳枝低垂,轻轻缠绕在她的发间,深蓝色的云朵下,凤钗斜放。阳光透过窗户,红薇的影子在白天的光影中摇曳,而她的心事却因春天的到来而未能寄托在绣品上。面对春天的到来,她心中不免生出些许遗憾,这种情感在那微微弯曲的青蛾眉间又悄然滋生。
注释:
- 茜金:一种红色的丝绸。
- 小袖:指袖子较短的衣服。
- 过桥亭:桥上的亭子,供人休憩之用。
- 倚树:靠在树上。
- 莺:黄莺,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柳线:柳枝,柔软而细长。
- 绀云:深蓝色的云。
- 凤半横:凤钗半横放置,装饰头发。
- 红薇:一种花,象征美丽。
- 漾兰心:形容心中情感如兰花般荡漾。
- 绣絣:绣花的绢布。
- 青蛾:形容女子的眉形。
典故解析:
“恋绣衾”可理解为对爱情的深切怀念和渴望。诗中用柳、莺等自然意象,表达春天的悸动与情感的纠葛,这些元素在古诗中常常用以象征爱情与思念。此诗的背景或许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表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苦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捷,字景升,号白华,宋代词人,活跃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婉约细腻,常以女性的情感和生活为主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恋绣衾》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个人内心深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情感上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恋绣衾》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柔情与爱情的苦涩。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花丛中徘徊,听莺鸣、倚树、观柳的场景,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种闲适与恬静的氛围。然而,随着春天的到来,女子心中却涌现出一种无名的恨意,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在美丽的外表下藏匿着淡淡的忧伤。
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爱情的期待与遗憾。柳线轻缠鬓发,凤钗半横,都是生活中细腻的情感流露。红薇影转,漾兰心未到,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心事难以寄托,情感的复杂使人倍感共鸣。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春日的生机,又有情感的纠结,展现出一种美丽而又脆弱的爱情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性的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茜金小袖花下行。
描绘女子身着红色金丝小袖,在花丛中行走的情景,透出春日的活力与美丽。 -
过桥亭倚树听莺。
女子在桥亭边倚靠树木,静静倾听黄莺的歌唱,展现出她的惬意与闲适。 -
被柳线低萦鬓,
柳枝低垂,轻轻缠绕在她的发间,增添了自然的柔美感。 -
绀云垂钗凤半横。
深蓝色的云朵下,凤钗斜放,寓意女子的妆容与气质。 -
红薇影转晴窗昼,
阳光下,红薇的影子在窗前摇曳,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
漾兰心未到绣絣。
女子心中的情感如兰花荡漾,却未能寄托在绣花的绢布上,暗示情感的无处安放。 -
奈一点春来恨,
面对春天的到来,女子心中生出些许遗憾与恨意。 -
在青蛾弯处又生。
这种情感在她微微弯曲的眉间再次滋生,表现出情感的复杂与纠结。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漾兰心”赋予了心情以生动的形象,“红薇影转”则通过影子的转动表现光影对情感的影响。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仗的方式,使得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具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爱情与春天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转折,展现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期待与遗憾。它不仅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对情感困境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与情感的敏感与洞察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茜金小袖: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 柳线:代表柔情与依恋。
- 莺:春天的象征,寓意爱情的甜美。
- 红薇:美丽的花,象征爱情的浪漫。
- 兰心:代表纯洁的情感与内心的渴望。
- 青蛾:象征女子的眉目,反映情感的微妙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恋绣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蒋捷
- D. 苏轼
-
在这首诗中,描写春天的意象有哪些?
- A. 柳线
- B. 红薇
- C. 黄莺
- D. 以上皆是
-
“奈一点春来恨”中的“恨”是指:
- A. 对春天的厌恶
- B. 对爱情的遗憾
- C. 对生活的失望
- D.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细腻情感。
- 温庭筠的《更漏子》: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情感纠葛。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但《恋绣衾》更侧重于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