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中尉李彪诗》

时间: 2025-01-09 20:00:19

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

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

追昔渠阁游,策驽厕群龙。

如何情愿夺,飘然独远从。

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

哀哉无援民,嗷然失侣鸿。

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中尉李彪诗
作者: 韩延之

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
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
追昔渠阁游,策驽厕群龙。
如何情愿夺,飘然独远从。
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
哀哉无援民,嗷然失侣鸿。
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

白话文翻译:

贾谊被贬到长沙,董仲舒则拜访临江。
我感到羞愧,没有像他们那样的人迹,忽然想起两位贤人的踪迹。
追忆往昔在渠阁游玩,骑着驽马也想与群龙一起。
怎么能心甘情愿地放弃,飘然独自远行呢?
痛哭离开故国,含泪抵达新邦。
哀哉,百姓无以援助,孤独地失去伴侣。
苍天啊,你为何不听我诉说,千里之外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啊!

注释:

  •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 董儒:指董仲舒,汉代哲学家,儒家的重要代表。
  • 愧无若人迹:感到羞愧于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成就和影响力。
  • 渠阁:指古代的高楼阁,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
  • 策驽厕群龙:形容骑着普通的马与优秀的骏马相比,喻指自己的平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延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抒情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名为“赠中尉李彪”,可见其写作对象是李彪,诗中流露出对失去故国的痛苦和对贤人贬谪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贾谊和董仲舒的提及,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贤士的敬仰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开篇用贾生和董儒的例子,设定了诗的主题——贬谪与孤独。诗中“愧无若人迹”一语,传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成就的渴望与自卑。接着,通过“追昔渠阁游,策驽厕群龙”描绘出一种对文人风雅生活的追思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身的平庸与无能。

情感在后半部分愈发激烈,“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新环境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一两句“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叹息,展现出一种孤独与渴望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贾生谪长沙:贾谊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长沙,暗指文人的遭遇。
  2. 董儒诣临江:董仲舒前往临江,表示对理想的追求与寻访。
  3. 愧无若人迹:对比自己与贤人的成就,感到羞愧。
  4. 忽寻两贤踪:忽然想起两位贤人的事迹。
  5. 追昔渠阁游:回忆起曾经的游玩时光。
  6. 策驽厕群龙:以驽马比喻自己的平庸,与群龙相比显得无能。
  7. 如何情愿夺:对失去的遗憾与无奈。
  8. 飘然独远从:心中感到孤独与漂泊。
  9. 痛哭去旧国: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悲伤。
  10. 衔泪届新邦:泪水流淌,抵达新的地方。
  11. 哀哉无援民:对无辜百姓的哀叹。
  12. 嗷然失侣鸿:孤独失去伴侣的痛苦。
  13. 彼苍不我闻:对苍天的控诉,感到无助。
  14. 千里告志同:遥远的人相同的志向却无法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策驽厕群龙”表现自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增加了音乐感。
  • 夸张:痛哭与衔泪的描写,强调情感的强烈。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历史贤人的敬仰、对自身处境的自省与对故国的无尽思念,情感缠绵,发人深思。

意象分析:

  • 贾生董儒:象征着才华与理想。
  • 驽马:象征着作者的平庸与无奈。
  • 故国新邦:代表着对旧时光的怀念与对新环境的适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贾谊被贬到哪个地方?

    • A. 长沙
    • B. 临江
    • C. 北京
    • D. 洛阳
  2. 诗中提到的“董儒”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迁
    • B. 曹操
    • C. 董仲舒
    • D. 孟子
  3.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幸福
    • B. 失落与怀念
    • C. 愤怒
    • D. 安静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反映了贬谪与孤独的主题。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韩延之 vs. 屈原: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政治失意的感慨,但韩延之更加强调历史贤人的影响。
  • 韩延之 vs. 李白:李白的豪放与韩延之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在表达孤独的方式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鉴赏》
  • 《古诗词选读》
  • 《诗词的语言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