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十首》

时间: 2025-01-11 11:36:59

荷笠腰镰醉裹回,和衣卧处息如雷。

定无门外催租吏,赢得柴荆日晏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荷笠腰镰醉裹回,和衣卧处息如雷。定无门外催租吏,赢得柴荆日晏开。

白话文翻译:

戴着斗笠,腰间挂着镰刀,醉意朦胧地回家,穿着衣服在床上安睡,打呼噜声如雷鸣。肯定没有门外催租的官吏来催逼,因此悠闲地享受着柴火荆条的温暖,直到日落晚霞才起床。

注释:

  • 荷笠:指戴着斗笠,表现农人的朴实形象。
  • 腰镰:指农人腰间挂着的镰刀,象征农耕生活。
  • 醉裹回:形容农人醉意朦胧地回到家中。
  • 和衣卧处:形容穿着衣服躺下休息,显示生活的随意。
  • 息如雷:形容打呼噜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
  • 定无门外催租吏:意指没有官吏在外催租,表现出农人的自在。
  • 赢得柴荆日晏开:指农人悠然自得,享受着晚上的宁静和温暖。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催租吏”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农民常受到官府的催租压力,诗人通过描写农人的闲适,表达对这种压力的反抗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农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曾协的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农耕时代,反映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在那个时代,农民常常面临生活和生计的重压,而通过诗歌,曾协表达了对农民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压迫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开头两句描绘了农人结束一天的劳作后,醉意朦胧地归家,身上仍挂着镰刀,显示出农人生活的真实与艰辛。随后的“和衣卧处息如雷”不仅展现了他安逸的姿态,也通过“如雷”一词形象地突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放松。

关键在于“定无门外催租吏”,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转折点,表达了农人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享受简单生活的幸福。这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在日落的余晖中,柴火的温暖给予了农人内心的安宁,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好让人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紧扣自然与生活,情感上则流露出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曾协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荷笠腰镰醉裹回:描写农人回家的情景,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朴实与辛苦。
  2. 和衣卧处息如雷:展现农人在家中休息的情景,强调安逸与满足。
  3. 定无门外催租吏:表明无外来压力,暗示农人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4. 赢得柴荆日晏开:表现农人悠闲享受生活,体现对自然的亲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打呼噜的声音比作雷鸣,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如“荷笠腰镰”和“和衣卧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理解与同情。通过描绘一个无忧无虑的农人形象,传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笠:象征农人的劳动与生活。
  • 腰镰:代表农耕文化和辛勤付出。
  • :反映生活的恬淡与安宁。
  • 柴荆:象征温暖与宁静的家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和衣卧处息如雷”中的“息”指什么?

    • A) 休息
    • B) 呼吸
    • C) 听觉
    • D) 睡眠
  2. 诗中所提到的“催租吏”代表什么?

    • A) 商人
    • B) 官吏
    • C) 农民
    • D) 工人
  3.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哪种情感?

    • A) 忧伤
    • B) 自在
    • C) 愤怒
    • D) 惊讶

答案:

  1. A) 休息
  2. B) 官吏
  3. B) 自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描绘田园生活,反映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曾协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描写田园生活,但曾协更侧重于直接体验和感受,而陶渊明则更多表现对自然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