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上平江徐侍郎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9:56: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旌来自日华边,帝遣衔恩下九天。膏泽已周家十万,道途不叹驿三千。封疆旧占江湖阔,驩颂新从里巷传。可是圣朝私此地,教将和气作丰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官从天子那里接受恩宠的情景。双旌随风飘扬,象征着朝廷的荣耀,天子派遣使者将恩泽赐予下方的百姓。国家的恩惠已经普及到十万家,旅途的艰辛却无人叹息。过去的疆域辽阔,江湖之间的美名传遍四方,如今的新声则从街巷间传出。可见这片土地深受圣明朝廷的宠爱,和谐的气氛将会使得丰年常在。
注释
- 双旌:双旗,象征权威。
- 日华: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天子所在之地。
- 帝遣:皇帝派遣。
- 衔恩:承载恩宠。
- 膏泽:恩惠、恩泽。
- 驿三千:指艰辛的旅途。
- 封疆:国家的边界。
- 驩颂:欢庆的歌声。
- 圣朝:指明君在位的朝代。
- 和气:和谐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表现出深厚的文采与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兴盛、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赞美及对民生幸福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到结尾都渗透着一种对国家和谐、民生富足的赞美之情。诗人用“双旌”这一象征物,不仅描绘了高官的威仪,更象征着国家的荣光。诗中提到“帝遣衔恩”,直接表明了皇帝对百姓的关怀,表现在膏泽的广泛传播上。这里的“家十万”与“驿三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似乎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但民众却因国家的恩惠而心甘情愿。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交织在一起。“封疆旧占江湖阔”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幅员辽阔的历史,另一方面则透露出对新生事物的欣赏,尤其是“驩颂新从里巷传”,显示出民间文化和新风尚的兴起。
最后一句“教将和气作丰年”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丰年,这不仅是对国家的期许,也是对人民生活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旌来自日华边:双旗飘扬,象征着权威来自于天子所在的地方。
- 帝遣衔恩下九天:皇帝派遣使者将恩惠传达到下方。
- 膏泽已周家十万:恩泽已经普及到十万家,显示国家关怀的广泛性。
- 道途不叹驿三千:旅途艰辛,但人们却不抱怨,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 封疆旧占江湖阔:讲述了历史上国家的宽广疆域。
- 驩颂新从里巷传:民间的新文化和欢乐的声音在街巷中传播。
- 可是圣朝私此地:指明了国家的恩泽与关怀。
- 教将和气作丰年:和谐的局面将带来丰收的年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封疆旧占”与“驩颂新从”,形成强烈的对比。
- 意象:使用了“旌”、“恩”、“膏泽”等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谐与民生富足的期盼,强调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旌:象征权威与荣耀,代表国家的威望。
- 膏泽:恩惠,象征国家的关怀和福祉。
- 江湖:指代广阔的疆域,隐喻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 里巷:民间生活的场所,象征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双旌来自日华边”中的“双旌”象征什么?
- A. 民间文化
- B. 权威
- C. 自然风光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膏泽”意指什么?
- A. 灾难
- B. 恩惠
- C. 战争
- 答案:B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奋斗
- B. 国家和谐与民生富足
- C. 对历史的怀念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
- 李白的《将进酒》:展示对国家繁荣的期望和豪情。
诗词对比
- 曾协的《代人上平江徐侍郎五首 其三》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强调国家的繁荣与民生的幸福,但表现手法上,曾协更侧重于对国家恩惠的赞美,而杜甫则展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