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

时间: 2025-01-11 23:53:04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

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

有时醉里唤卿卿。

却被傍人笑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弃疾的《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
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白话文翻译:

人们说歌舞是最合适的,但上天却只让画画入人心。
喧闹的鼓声让人想要倾听,却不应把花枝紧握。
哪里有那娇弱的魂影,往日的柔情软语。
有时在醉酒中呼唤你的名字,却被旁人笑问。

注释:

字词注释

  • 偏宜:特别适合,偏向于。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工笔画。
  • 喧天:形容声音大且热闹。
  • 花枝:指花的枝条,常与美丽的女子相联系。
  • 娇魂瘦影:形容女子的柔弱身影,如同魂魄般轻盈。
  • 卿卿:古语,意为你,常用作爱称。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的“丹青”可以引申为艺术的象征,反映出作者对渲染美好情感的追求。古代诗词中常有“歌舞”与“绘画”的双重意象,将情感与艺术结合,暗示人间美好事物的渺小与脆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军事家,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他的词风豪放,情感丰富,常以豪迈的气概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著称。辛弃疾在词中多表达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具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难深重。辛弃疾作为一个士人,目睹国家的衰弱,心中充满忧虑,同时又希望通过艺术与歌舞来抒发情感,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通过对歌舞与绘画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头两句“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揭示了人们对欢快歌舞的向往与追求,但现实却是上天只让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入人心,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接下来的“喧天画鼓要他听”一方面描绘了热闹的场景,另一方面却暗示了这种热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孤独与无奈。“把著花枝不应”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又无法真正拥有的心情。

最后几句“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在醉酒中对美好爱情的呼唤,却因旁人的嘲笑而感到无奈与孤独。这种情感的对比,展现出辛弃疾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道偏宜歌舞:人们普遍认为,歌舞是最适合的娱乐活动。
  • 天教只入丹青:然而上天只让绘画这种艺术形式进入人心。
  • 喧天画鼓要他听:热闹的鼓声让人渴望倾听。
  • 把著花枝不应:但即使握着花枝,也没有回应。
  • 何处娇魂瘦影:哪里能找到那娇弱的身影。
  • 向来软语柔情:往日的柔情和温言细语。
  • 有时醉里唤卿卿:有时在醉酒中呼唤你的名字。
  • 却被傍人笑问:却被旁人嘲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娇魂瘦影”与“软语柔情”。
  • 比喻:将“歌舞”与“丹青”进行比喻,暗示生活的多样性与艺术的局限性。
  • 拟人:通过“喧天画鼓要他听”给鼓声赋予了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歌舞与绘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奈,反映出对爱情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情感与艺术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舞:象征欢乐与生活的美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丹青:代表艺术,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脆弱。
  • 花枝:象征柔美的女性与爱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丹青”指的是什么?

    • A. 诗歌
    • B. 绘画
    • C. 音乐
    • D. 舞蹈
  2. 诗中提到的“卿卿”主要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妻子或爱人
    • C. 家人
    • D. 师长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在表达什么情感?

    • A. 哀伤与怀旧
    • B. 快乐与幸福
    • C. 对生活美好的渴望与无奈
    • D. 对战争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都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表现的是对失去的爱情的怀念,情感上更为细腻,而辛弃疾则更注重表达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选》
  • 《辛弃疾诗词集》
  • 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