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发青阳县西五里柯家店》

时间: 2025-04-27 08:16:29

轿中万兀路千萦,死尽村鸡无一鸣。

落月正明知未晓,暗泉甚远只闻声。

自缘客子行来早,岂是秋天不肯明。

午热未来先下店,却将尽睡补宵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轿中万兀路千萦,
死尽村鸡无一鸣。
落月正明知未晓,
暗泉甚远只闻声。
自缘客子行来早,
岂是秋天不肯明。
午热未来先下店,
却将尽睡补宵征。

白话文翻译

在轿子中经过万转千回的道路,村里的鸡已经都死了,连一声鸣叫都没有。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却不知道天还未亮,远处的泉水流淌,只能听到水声。因为我是客人,行路来得早,难道是秋天不愿意让人看见光明?午后的炎热尚未到来,我便提前下了店,却只能在这里补觉,以弥补昨夜的疲惫。

注释

  • 轿:指的是用人抬的轿子。
  • 万兀路:形容道路曲折复杂。
  • 死尽村鸡:村里的鸡都已死亡,暗示了清晨的宁静和寂寥。
  • 落月:指的是月亮已经落下,光亮依旧。
  • 暗泉:远处的泉水,声音隐约可闻。
  • 客子:旅客,指作者自己。
  • 补宵征:补充夜里行路的疲累。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落月”“暗泉”等意象常在古诗中出现,用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体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写诗、词和散文。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游历期间,反映了他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自然的宁静。诗中描绘了清晨的景象,蕴含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四更发青阳县西五里柯家店》是一首描绘清晨景象的古诗,展示了诗人对旅行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杨万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轿子行驶在蜿蜒的道路上,周围安静得连村里的鸡也不再鸣叫,这种寂静让人倍感孤独。落月的光芒虽然明亮,却无法驱散即将来临的黑暗,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泉水的声响是如此遥远,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但却难以触及。

诗中“自缘客子行来早,岂是秋天不肯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无奈与反思,似乎在质疑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凉意是否也在阻挡自己对光明的追求。最后,通过“午热未来先下店,却将尽睡补宵征”,诗人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反映出旅途中对休息的迫切需要,亦显示出对生活节奏的适应与反思。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展现了杨万里对人生旅途的独特理解,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内心的独白,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轿中万兀路千萦:形容道路的曲折,表达出旅途的艰辛。
  2. 死尽村鸡无一鸣:村里鸡寂静无声,突显环境的孤寂。
  3. 落月正明知未晓:明亮的月光下,天色却未亮,暗示时间的模糊。
  4. 暗泉甚远只闻声:泉水流淌声远,给人一种隔离感。
  5. 自缘客子行来早:强调自己是旅人,行程早起,反映出孤独感。
  6. 岂是秋天不肯明:质疑秋天是否真的不愿意让人看见光明。
  7. 午热未来先下店:尚未到午热,就先下了店铺,反映对休息的渴望。
  8. 却将尽睡补宵征:将睡意填补昨夜的疲惫,表现出对生活的适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行比作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 拟人:秋天被赋予了不愿意明亮的情感。
  • 对仗:如“轿中万兀路千萦”与“午热未来先下店”,形成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在旅途中面临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敏感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轿: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 村鸡:代表着故乡的宁静与温馨。
  • 落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暗泉:暗示着遥远的希望与难以触及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兀路”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直路
    • B. 复杂的道路
    • C. 一条山路
  2. 诗中“自缘客子行来早”中“客子”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旅人
    • C. 家人
  3. “午热未来先下店”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热天气的期待
    • B. 对休息的渴望
    • C. 对旅途的厌倦

答案

  1. B. 复杂的道路
  2. B. 旅人
  3. B. 对休息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四更发青阳县西五里柯家店》更注重于描绘旅途中的细腻感受,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虽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出内心情感,展现出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