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毕少董翻经图》
时间: 2025-01-26 01:51: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毕少董翻经图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宋生把卷读且指,
李生把卷问奇字。
榻上坐著一老子,
右手秉笔祖左臂。
春秋论语训傅成未成,
胸中有话颇欲告两生。
欲呼小白拉重耳,
同讨犬戎尊帝京。
蚕妾不解事,两生未可语。
冬郎政儿痴,谁能复怜许。
翻经未了报归期,
携书归来献玉墀。
胡沙满面无人识,
回首两生斗南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读书人(宋生和李生)在翻阅古书时的情景。宋生专注地阅读并指着书中的内容,李生则询问书中奇特的字句。坐在榻上的老者(可能是指孔子或儒家经典的传承者)手中握着笔,像是在教导他们。两位年轻学子心中有许多话想要请教,但因为老者的沉默而无法交流。诗中提到的“重耳”与“犬戎”暗示了历史典故,意指寻求真理和文化传承的渴望。最后,诗人感叹翻经的时间已到,带着书卷归去,却无人识得其面容,回头望去,两位学子正争论着南北之事。
注释
- 宋生: 指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读书人。
- 李生: 另一位读书人,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
- 老子: 可能指代孔子或其他儒家经典的传承者。
- 小白: 可能指代历史人物,象征着对智慧的追求。
- 重耳: 春秋时期的晋国王子,代表着历史典故。
- 犬戎: 古代的敌对民族,象征外敌的威胁。
- 玉墀: 指代高雅的场所,象征文化的殿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擅长山水诗,个性洒脱,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士人重视经典学习、探讨儒学思想的时代,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学习的执着与对古典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题毕少董翻经图》是一首融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两位年轻学子的互动,展现了对古典文化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这幅翻经图中,老者的沉默却充满智慧,似乎在默默注视着两位学子的求知之路。诗意中流露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思,借用历史典故(如重耳与犬戎)来象征人们在求知道路上的艰辛与努力。同时,诗中的“胡沙满面无人识”更是增强了孤独感和时代的隔阂,仿佛在告诫后人,不论多么努力,最终能被认知的却是寥寥无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宋生把卷读且指: 描绘宋生专注阅读的情景。
- 李生把卷问奇字: 李生对书中奇特字句产生兴趣,表现求知欲。
- 榻上坐著一老子: 老者的出现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智慧的积累。
- 右手秉笔祖左臂: 老者手握笔,似乎在传授知识。
- 春秋论语训傅成未成: 春秋与论语代表儒家经典,讨论成就与否,表现出对知识的深思。
- 胸中有话颇欲告两生: 老者心中有话,却未言出,暗示知识的深邃。
- 欲呼小白拉重耳: 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智慧的渴求。
- 同讨犬戎尊帝京: 体现对历史与文化的探索。
- 蚕妾不解事,两生未可语: 蚕妾的无知与两生的无奈,反映知识传承的艰辛。
- 冬郎政儿痴,谁能复怜许: 对年轻学子的调侃,表现对求知的执着。
- 翻经未了报归期: 翻阅经典的过程未尽,时间匆匆而过。
- 携书归来献玉墀: 带着知识回归文化的高雅殿堂。
- 胡沙满面无人识: 隔绝于世,知识者的孤独感。
- 回首两生斗南北: 结束时回望,象征知识的冲突与探讨。
修辞手法
- 比喻: “携书归来献玉墀”比喻知识的回归与传承。
- 拟人: “胸中有话颇欲告”赋予老者情感。
- 对仗: 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知识的渴望与文化传承的追求,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孤独与坚韧,反思了知识的价值和时代的变迁。
意象分析
- 书卷: 象征知识与文化的载体。
- 老子: 代表智慧与传统。
- 南北斗争: 象征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宋生”和“李生”分别代表什么?
- A. 两位历史人物
- B. 读书人
- C. 诗人的朋友
- D. 学校的老师
-
填空题: “榻上坐著一 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犬戎”是指一个友好的民族。(对/错)
答案:
- B
- 老子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题毕少董翻经图》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展示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但杨万里的作品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反思,而陶渊明则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回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