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梅子)》
时间: 2025-01-26 07:1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梅子)
作者:杨无咎 〔宋代〕
风褪柔英,雨肥繁实,又还如豆。
玉核初成,红腮尚浅,齿软酸微透。
粉墙低亚,佳人惊见,不管露沾襟袖。
折一枝钗头未插,应把手捘频嗅。
相如病酒,只因思此,免使文君眉皱。
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
看看飞燕,衔将春去,又是欲黄时候。
争如向金盘满捧,共君对酒。
白话文翻译
风吹落了柔美的梅花,雨滋润了丰硕的果实,梅子又似豆一样。
玉核刚刚形成,脸颊尚未完全红润,牙齿轻轻地咬着果肉,酸味略微渗透。
青砖粉墙下,佳人惊喜地看见,不在乎衣袖沾上露水。
折下一枝梅子,虽然未曾插在头发上,却频频用手去嗅它的香气。
相如因思念梅子而醉酒,只怕文君因此而皱眉。
入鼎调羹,爬到林中止渴,功业依旧未变。
看看飞燕,衔着春天而去,又是快要黄昏的时节。
不如像金盘一样满满捧起梅子,与君共饮美酒。
注释
- 褪:褪去,掉落。
- 英:花的意思,这里指梅花。
- 豆:这里形容梅子的大小。
- 玉核:梅子的果核,刚刚形成的果实。
- 红腮:脸颊的红润。
- 齿软酸微透:轻轻咬下梅子时,微微透出的酸味。
- 粉墙低亚:粉刷过的墙面低矮而美丽。
- 佳人:美丽的女子,常指诗中的爱慕对象。
- 相如: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思念而酒醉。
- 文君:指汉代的才女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
- 入鼎调羹:指烹饪,作家依旧在追求事业。
- 飞燕:燕子,象征春天的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子美,号香山,南宋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受到后世的喜爱。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永遇乐(梅子)》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梅子这一意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永遇乐(梅子)》通过梅子这一自然意象,巧妙地描绘了春夏之交的美好景象与人们的情感。诗中描绘了梅子从花开到结果的过程,唤起了人们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用“风褪柔英,雨肥繁实”描写梅子的生长状态,生动而形象,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诗人用“玉核初成,红腮尚浅,齿软酸微透”形象地描绘了梅子的成熟,细腻地展现了梅子的酸甜滋味,激发了读者的味觉想象。同时,佳人的出现和她对梅子的惊喜反应,增添了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性的温暖。
“相如病酒,只因思此,免使文君眉皱”一句,提及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暗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感慨。最后,通过“看看飞燕,衔将春去,又是欲黄时候”,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春天的离去让人感到惋惜,隐喻人生的无常。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热爱,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褪柔英,雨肥繁实,又还如豆。
描述了梅花在风雨中逐渐凋谢,但梅子却在雨中肥大、茁壮,暗示生命的延续。 -
玉核初成,红腮尚浅,齿软酸微透。
描绘了梅子的果实初成,脸色微红,轻咬一口酸味微微渗透,传达出果实的诱人。 -
粉墙低亚,佳人惊见,不管露沾襟袖。
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在低矮的粉墙下,惊喜地发现梅子,甚至不在乎衣襟被露水打湿,展现出她的自然与纯真。 -
折一枝钗头未插,应把手捘频嗅。
她折下一枝梅子,虽然没有插在发间,但频频嗅闻,表现出对梅子的喜爱。 -
相如病酒,只因思此,免使文君眉皱。
引用司马相如的故事,表明因思念梅子而醉酒,担心文君因此愁眉不展,传达出对美好爱情的忧虑。 -
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
表现出诗人虽然忙于事业,但仍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乐趣。 -
看看飞燕,衔将春去,又是欲黄时候。
燕子衔着春天飞去,暗示春天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惋惜。 -
争如向金盘满捧,共君对酒。
诗人最后提议,与朋友共饮美酒,满盘的梅子象征着丰收与快乐,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本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风褪柔英”描绘梅花的凋零,赋予自然以情感;“佳人惊见”则通过描写人的情感反应来增强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自然美、爱情美的向往与珍惜,同时感叹时光的流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子:象征青春、爱情与生命的甜美与酸楚。
- 佳人:代表理想中的伴侣,传达出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飞燕的离去则暗示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佳人”是指哪位人物?
A. 苏小小
B. 卓文君
C. 王昭君
D. 李清照 -
填空题:诗中“风褪柔英,雨肥繁实,又还如_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飞燕”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对/错)
答案:
- B
- 豆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杨无咎的《永遇乐(梅子)》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失去的感慨与伤感。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不同,杨无咎更侧重于自然与爱情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无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