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重阳后数日避乱行双源山间,见菊复用前韵。时以九江郡恳辞未报)》

时间: 2025-04-27 07:33:10

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

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

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
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
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

白话文翻译

时节正是菊花零落之际,杂草丛生的地方,柴门显得格外宁静。
谁说这个村庄里的好客人少呢?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清晰的影子。
天地之间只有一间茅屋,梦中的事情我懒得去想。
谁能知道我这种懒散的心情其实是发自内心的,心情已如灰烬般冷淡。

注释

  • :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榛丛: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 柴门:指用木柴做的门,象征乡村的简朴生活。
  • 和清影:月光与影子交融,映衬出宁静的夜晚。
  • 蘧庐:茅屋,象征着隐居的生活。
  • :此处指无所事事、心情懒散。

典故解析

  • :古人常以菊花自喻,表达高洁和超然的情怀,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
  • 明月:月亮常被用来象征清净和思乡之情,诗中提到的明月与清影,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写作清新脱俗的诗词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传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后,诗人因战乱避乱于双源山间,见菊花凋零,感慨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冷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开头以“时菊碎榛丛”描绘出秋天的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其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一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在这个偏僻的村庄,尽管好客的人少,但月光与影子的交融,依然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在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中,诗人自我反思,选择隐居生活,显露出对世俗的厌倦和懒散的心态。

最后两句“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则是对自己情感的剖析,心灵的孤独与冷漠,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哀愁。这首诗在笔调上轻松淡雅,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菊碎榛丛:描绘秋季的菊花凋零,暗示时间的流逝。
  • 地僻柴门静:偏僻的地方,柴门静谧,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谁道村中好客稀:反驳常见的看法,指出人虽少,但月光依旧美丽。
  • 明月和清影:表达内心的安静与和谐。
  • 天地一蘧庐:强调隐居的生活状态,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
  • 梦事慵思省:对往事的无奈与懒散。
  • 若个知余懒是真:质疑他人是否能理解自己的懒散心情。
  • 心已如灰冷:内心的孤独和冷漠,传达出深深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村中人少与明月清影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
  • 象征:菊花象征高洁,月光象征宁静,丰富了诗的内涵。

意象分析

  • :象征坚韧和高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操。
  • 明月:代表宁静和思考,增添了诗的诗意。
  • 柴门:象征乡村生活的简单与宁静,体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菊”象征着什么? a) 美丽
    b) 高洁与坚韧
    c) 温暖

  2. 诗人为何选择隐居? a) 逃避现实
    b) 享受宁静
    c) 寻求财富

  3. “心已如灰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向子諲的《卜算子》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隐逸情怀,但陶渊明的诗更倾向于对自然的热爱,而向子諲则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