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楼月·浮云集》

时间: 2025-01-10 22:10:57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白话文翻译:

浮云聚集,轻微的雷声隐约响起,惊动了春雷的初声。
鹁鸠发出愤怒的叫声,绿杨树下的风变得急促。
玉炉中香烟缭绕,香罗轻轻浸湿。
墙边的浓杏花上,燕子的支羽都湿透了。
在花梢缺口的地方,画楼上的人静静伫立。

注释:

  • 浮云:形容轻柔的云彩。
  • 轻雷:轻微的雷声,暗示春天的到来。
  • 初惊蛰:指春雷初响,惊动了冬眠的生物。
  • 鹁鸠:一种鸟,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绿杨:指绿意盎然的杨柳,象征生机。
  • 玉炉:古代香炉,象征芬芳的气息。
  • 香罗:指用香料浸泡的丝绸,象征香气。
  • 燕支湿:燕子的羽毛因雨水或湿气而湿润。
  • 画楼:装饰华丽的楼阁,象征美丽的风景与生活。

典故解析:

  •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象征生机勃勃。
  • 鹁鸠鸣:古代诗词中常以鸟鸣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少游,南宋诗人,擅长词,尤其以描写山水田园而著称,作品既有诗意,又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秦楼月·浮云集》是一首春意盎然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到来与万物复苏的生机。首句“浮云集”便引入了春天的气息,轻雷的隐约声似乎预示着一场春雨即将降临。随着春雷的惊动,鸟儿的鸣叫和杨柳的摇曳,整个自然界都在欢快地迎接春天。

接下来的描写则更加细腻,通过“玉炉烟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香甜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满是春色的世界。而“拂墙浓杏燕支湿”更是将细腻的春雨与春花结合,表现出春天的润泽与生机。

最后一句“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则是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画楼中的人静静伫立,似乎在思考着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哲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浮云集:暗示春天的到来,浮云聚集象征天气的变化。
    • 轻雷隐隐初惊蛰:雷声的轻微响动,象征春的觉醒。
    • 鹁鸠鸣怒:鸟叫声愤怒,表现春天的生气勃勃。
    • 绿杨风急:杨柳随风摇摆,表现春风的急切。
    • 玉炉烟重香罗浥:香烟缭绕,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拂墙浓杏燕支湿:春雨滋润了杏花,燕子的羽毛也因湿气而湿润。
    •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人静静伫立于花梢边,感受自然的美。
  • 修辞手法

    • 拟人:鸟鸣声像在表达情感。
    • 对仗:如“轻雷隐隐”“拂墙浓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香气与春天的气息结合,增强了感官体验。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春天的描写,反映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领悟。

意象分析:

  • 浮云:象征变化与流动,暗示春天即将来临。
  • 雷声:象征着新生命的觉醒与万物复苏。
  • 鸟鸣:代表自然的声音与生机。
  • 绿杨:象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 香烟:象征温馨与生活的细腻。
  • 画楼:象征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浮云集”所描绘的天气状态是: A. 晴天
    B. 阴天
    C. 雨天
    D. 风天

  2. “初惊蛰”指的是: A. 初秋
    B. 初冬
    C. 初春
    D. 初夏

  3. 诗中的“鹁鸠”象征: A. 努力
    B. 春天的到来
    C. 秋天的果实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涉及个人情感与思念,而范成大的作品则更注重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