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登堂北小亭》

时间: 2025-01-27 05:18:37

幽人曳杖上青冥,掠面风轻宿醉醒。

朱户半开迎落月,碧沟不动浸疏星。

禽声格磔频移树,花影扶疏自满庭。

叹息明年又安往,此身何啻似浮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夜起登堂北小亭
作者:陆游

幽人曳杖上青冥,
掠面风轻宿醉醒。
朱户半开迎落月,
碧沟不动浸疏星。
禽声格磔频移树,
花影扶疏自满庭。
叹息明年又安往,
此身何啻似浮萍。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人静,我拿着拐杖走向北边的小亭子,微风轻拂,唤醒了我宿醉的意识。朱红的门半开,迎来了明亮的月光;清澈的沟水静静流淌,映照着稀疏的星星。鸟儿的声音时而响起,时而又移到树梢;花影摇曳,自然地洒满了整个庭院。我不禁感叹,明年我又将何去何从?此身何尝不是如浮萍般漂泊无依。

注释

  1. 幽人:指隐居的人,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2. 曳杖:带着拐杖走路,暗示诗人年事已高,身体有所不便。
  3. 青冥:指天空,意指夜空的深邃。
  4. 朱户:红色的门,常用来象征富贵与吉祥。
  5. 格磔:鸟声,形容声音清脆而有节奏。
  6. 扶疏:形容树木、花草茂盛,枝叶繁茂的样子。
  7. 浮萍:比喻漂泊无依的状态,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闲云野鹤,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爱国志士。陆游一生致力于反抗外敌入侵,作品多反映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明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个人遭遇困苦之际。诗人在孤独的夜晚,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中夜起登堂北小亭》是一首充满夜色与思索的诗作,开篇描绘了诗人夜行的场景,幽静的环境让人倍感孤独与清冷。诗人在半开的朱红门前,迎来了明亮的月光,恰似人生中的一抹希望。夜空中稀疏的星星,与静静流淌的碧沟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恬淡而又清晰的意境。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鸟声和花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庭院图景。虽然外界景色美丽,但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叹息与不安。最后两句“叹息明年又安往,此身何啻似浮萍”,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静谧的夜色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人曳杖上青冥:幽静的夜晚,诗人带着拐杖走向空旷的天空,呈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脆弱。
  • 掠面风轻宿醉醒:微风拂面,让诗人从宿醉中苏醒,暗示他对现实的重新认知。
  • 朱户半开迎落月:朱红的门半开,象征着迎接希望与光明的态度。
  • 碧沟不动浸疏星:静谧的水面映照着星星,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流动。
  • 禽声格磔频移树:鸟鸣声在树间回荡,显示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花影扶疏自满庭:花影摇曳,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庭院氛围。
  • 叹息明年又安往:诗人感叹未来的不确定,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
  • 此身何啻似浮萍:将自己比作浮萍,表现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浮萍”比喻自己的生活状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无依无靠的困境。
  • 拟人:鸟声“频移”,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的领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冥:象征着广阔的天空,代表自由与孤独。
  • 朱户:代表温暖与希望,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碧沟:象征着宁静与流动,暗示内心的平和。
  • 浮萍:象征漂泊无依的人生,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幽人曳杖上青冥”中的“青冥”指的是哪个意象?
    A. 大海
    B. 天空
    C. 森林
    D. 山川

  2. 填空题:诗中将自己比作__,以表达漂泊无依的状态。

  3. 判断题:诗中的“朱户半开迎落月”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对/错)

答案:

  1. B. 天空
  2. 浮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浩然《春晓》: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 王维《鸟鸣涧》: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对比陆游与李白的作品,陆游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李白则常以豪放飘逸的风格描绘壮丽的山河。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出相似的孤独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更加强调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集》
  2. 《宋代诗人研究》
  3. 《古诗词鉴赏指南》
  4.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