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山》

时间: 2025-01-26 01:43:16

化尽开山物,惟存窣堵坡。

俗传潭出雨,僧说火因魔。

旧给唐绫暗,新镌蔡字讹。

岩前观蟒石,尤觉可疑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化尽开山物,惟存窣堵坡。
俗传潭出雨,僧说火因魔。
旧给唐绫暗,新镌蔡字讹。
岩前观蟒石,尤觉可疑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的景象。山中的事物已经被消耗殆尽,只剩下窣堵坡这片地方。民间传说潭水是因为下雨而形成,而僧人却说火焰是由魔鬼引起的。以前用的唐代绫绸已经变得暗淡无光,最近刻上的蔡字却出现了错误。在山岩前观察蟒蛇形状的石头,感觉更加可疑。

注释

字词注释

  • 化尽:消耗殆尽。
  • 窣堵坡:一种地形,可能是指碎石堆积的坡地。
  • 俗传:民间流传的说法。
  • :深水潭。
  • 火因魔:火焰的产生与魔鬼有关,传说中的说法。
  • 唐绫:唐代的丝绸,象征着珍贵与美丽。
  • 蔡字:可能指某种文字或铭刻。
  • 岩前观蟒石:在岩石前面观赏形如蟒蛇的石头。

典故解析

  • 唐绫:唐代的绫织物在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历史的久远与文化的传承。
  • 僧说火因魔:反映了佛教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常常赋予它们宗教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晦,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风格清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座山》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山水以及世俗传说的独特理解。诗中提到的“窣堵坡”似乎象征着自然的荒凉,而“俗传潭出雨”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各种解释。在这座山中,诗人似乎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景象,同时又对这些现象充满了疑虑和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尤觉可疑多”不仅阐明了诗人的怀疑态度,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诗中不仅有对景的描绘,更隐含着对人类知识与信仰的反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化尽开山物:说明自然资源的枯竭,暗示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 惟存窣堵坡:仅存的地方,可能隐喻着人类社会中仍存在的原始状态或自然景观。
  • 俗传潭出雨:人们口耳相传的民俗,展现了对自然的无知与幻想。
  • 僧说火因魔:引入宗教元素,暗示了人们对现象的神秘解释。
  • 旧给唐绫暗:强调了历史与文化的消逝。
  • 新镌蔡字讹:说明新的知识或文化传承中的错误与误解。
  • 岩前观蟒石:通过对石头形态的观察,体现了人对于自然形态的想象。
  • 尤觉可疑多:总结全诗,强调了对自然与人文现象的怀疑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岩石比作蟒蛇,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对传说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误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与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永恒。
  • :深邃的水,象征未知与神秘。
  • 蟒石:象征自然的奇特与人类的想象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化尽”是什么意思?
    A. 变幻
    B. 消耗殆尽
    C. 开放

  2. “俗传潭出雨”反映了什么?
    A. 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
    B. 民间对自然现象的误解
    C. 宗教的解释

  3. 诗中“尤觉可疑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肯定自然的美
    B. 怀疑人类的理解能力
    C. 赞美人类的智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 李白《庐山谣》:对自然的奇观与人类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九座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但刘克庄更强调了对人类知识的怀疑与对民间传说的反思,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宁静与美好。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均有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