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先忌》

时间: 2025-01-27 03:21:13

馀生十载恨蹉跎,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馀香草,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午先忌
作者:王曜升 〔清代〕
馀生十载恨蹉跎,
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
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馀香草,
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
葛衣检点泪痕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十年光阴在悔恨中蹉跎,端午节的到来却无人欢庆,家中门扉紧锁,藤萝蔓延。大泽中的蛟龙仍在游弋,但我只能无奈地听闻远处的箫声和鼓声,仿佛在诉说着层层波澜的故事。三闾大夫的怨恨留在了残余的香草之中,九地的恩情早已被蓼莪所遗忘。感到惭愧的是,我像王修那样能够罢社隐居,却发现泪痕满面,葛衣已久。

注释:

  • 蹉跎:时间的流逝与无所作为的遗憾。
  • 薜萝:一种攀缘植物,这里指的是被遗忘的景象。
  • 蛟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着力量与深邃的水域。
  • 三闾:指屈原,其怨恨常常与香草相连,寓意悲情。
  • 蓼莪:指一种植物,象征着被遗忘的恩情。
  • 王修:王修为东汉时人,因隐居而被称道。
  • 葛衣:指简单的衣物,象征隐逸生活的清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曜升,清代诗人,生平并不详尽,但其诗作多反映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端午节前,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对社会变迁的反思。

诗歌鉴赏:

《端午先忌》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惋惜之情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即将来临,却因生活的无奈与孤寂而感到无能为力,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诗中的意象丰富,尤其是“蛟龙”、“香草”、“蓼莪”等,既表现了自然景象,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以“十载恨蹉跎”引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直指内心的惆怅与无助。接着,作者通过“闲门掩薜萝”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凋敝与孤寂的氛围,暗示了传统节日的冷清与无人问津。诗中“箫鼓发层波”的意象,虽是音乐的远听,却更显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

接下来的“怨在馀香草,恩深废蓼莪”,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结合,带出对屈原及其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在这里不仅是在追忆个人的情感,更是在追溯文化的根源与传统的衰落。

最后两句以“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作结,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惭愧,葛衣这一意象,既是隐士的标志,也暗示了生活的简朴与悲伤。全诗在情感的深度与文化的厚重上都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馀生十载恨蹉跎:十年的光阴在悔恨中流逝。
    • 令节闲门掩薜萝:端午节来临时,门前却冷清无人,藤萝蔓延。
    • 剩有蛟龙蟠大泽:大泽中依然有蛟龙游弋,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空闻箫鼓发层波:远处的箫声与鼓声,传来层层波动,却显得遥不可及。
    • 三闾怨在馀香草:屈原的怨恨留在了香草之中,象征着悲情的遗存。
    • 九地恩深废蓼莪:九地的恩情却已被忘却,蓼莪象征着被遗忘的过去。
    • 惭愧王修能罢社:惭愧于王修能隐居,而自己却仍在泪痕中徘徊。
    • 葛衣检点泪痕多:穿着葛衣,泪痕斑斑,体现了心中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蹉跎,强调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蛟龙”和“箫鼓”,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葛衣象征隐士生活,反映内心的苦涩与惆怅。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传统节日的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情感基调沉郁而又温柔。

意象分析:

  • 蛟龙:象征力量与生命,暗示潜在的希望与挣扎。
  • 薜萝:象征被遗忘的美好,隐喻生活的荒凉。
  • 香草:与屈原的情感相连,体现悲伤与怀念。
  • 葛衣:象征隐逸生活,反映个人的无奈与惆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力量与生命
      • C. 孤独
    2. “三闾怨在馀香草”中的“三闾”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屈原
      • C. 王修
    3. 诗中提到的“葛衣”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隐逸生活
      • C. 墨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诗词对比

    • 这首诗与屈原的《离骚》有着相似的忧伤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思考和对过去的怀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词史》